脉无胃气则死
经曰∶人无胃气则死。(此言脉以有胃气为主也。胃属土,其德中和,其气之达于脉也,不刚不柔,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有雍容和平之状,无过不及之伤者也。)春胃微弦曰平,(雍容和缓中略带弦意也。)弦多胃少曰肝病,(肝邪胜,胃气衰也。)但弦无胃曰死,(胃气已绝故也。)
胃而有毛(犹云得秋脉。
)曰秋病,(金克木也,春木旺尚无伤,至秋则必疾矣。)毛甚曰今病。(目下即病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石者,沉实之意,冬脉也。)
长夏胃微 弱曰平,(长夏未月也,土湿则软,故微软弱,即缓脉也。)弱多胃少曰脾病,(犹言脾胃自病也。)但代无胃曰死,(代,更代也。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脉体随时而更,但见其所更者,而不见胃气则死矣。不言但弱无胃曰死,以弱但正气不足,非有邪气相乘,且弱止可言胃气衰,不可言胃气绝也。何则?胃脉虽曰中和,而长夏土湿,则略近柔软一边,可云柔软之甚为弱,不可云但弱无柔软也。)
弱有石曰冬病,(土气衰而水反乘之,故至冬必病矣。)弱(当作石)甚曰今病。(春夏以克我者言,此下皆以我克者言,互文以见例也。
又春言胃有毛,夏言胃有石,此及下文变胃言软弱毛石,亦互文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真肝脉至,(此下皆言真脏脉,真犹言纯。真肝脉者,言此为纯乎肝脉,毫无胃气者也。
盖肝弦肺涩心浮肾沉,各得一偏,惟胃气六脉,不弦不涩,不浮不沉,中和合德,有以化四者之偏。
故肝虽乘春令,以呈其弦象,而中和柔软之胃气,即与之偕行,而胃之和缓意多,肝之弦意少,是为平脉。若弦多胃少,即为病脉矣。况毫无胃气,而纯乎弦劲耶?此盖胃绝使然。故凡病真脏脉现者,必死也。余脏仿此论之。)
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皆挺劲之意。)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坚实之状,累累然见手指下也。)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虚浮无力之意。)真肾脉至,搏而绝,(绝,陡绝,无余韵也。)
如指弹石。(坚实。)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 脉无胃气则死《医碥》
- 脉无胃气《中医词典》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无胃气《中医名词词典》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无根有两说论《脉诀汇辨》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无根有两说《医效秘传》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无根有两说《诊家正眼》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位轻重《伤寒直格》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位法天论《冯氏锦囊秘录》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位法天地五行论《脉诀汇辨》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位《诊宗三昧》
- 脉息《医学从众录》
- 脉痿《中医词典》
- 脉息(与遗精白浊同)《医学从众录》
- 脉痿《中医名词词典》
- 脉息迟速《伤寒直格》
- 脉体捷法《古今医鉴》
- 脉息大数《察病指南》
- 脉说《脉诀刊误》
- 脉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脉说《苏沈良方》
- 脉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脉数急《中医词典》
- 脉先兆——脉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