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湿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
苍术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二两) 橘红 丁香(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枣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去滓温服。
□
猪苓 茯苓 白术(炒,各七钱半) 泽泻(一两二钱) 肉桂(半两) 每服三钱。
□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芎穷 枳壳 白茯苓 桔梗(各一两) 薄荷(四钱) 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温服,或沸汤点亦得。
□
(即上方加人参。)
□
防己(一两) 黄 (一两二钱半) 白术(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
□
黄柏(盐水炒,二钱) 黄连 茯苓 泽泻(各一钱) 苍术 白术(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服。如单用渗湿,去黄连、黄柏,加橘皮、干姜。
□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姜制,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苍术(一钱,泔浸) 白术(一钱,土炒) 姜三片,水煎。
□
羌活 独活(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炙,五分) 蔓荆子(三分) 如身重,腰痛沉沉然,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附子。
□
□
□
(即五苓散去肉桂。)

- 伤湿《医碥》
- 伤湿《证治准绳·杂病》
- 伤湿《医碥》
- 伤湿《证治准绳·类方》
- 伤湿《推拿抉微》
- 伤湿《中医词典》
- 伤湿《时病论》
- 伤湿《傅青主男科》
- 伤湿《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伤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 伤湿《校注医醇剩义》
- 伤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 伤湿《慈幼便览》
- 伤生冷果菜《中医词典》
- 伤湿《伤寒括要》
- 伤娠《中医词典》
- 伤湿(附痞脾香港脚)《脉症治方》
- 伤山《中医词典》
- 伤湿腹痛《中医词典》
- 伤乳吐《幼科心法要诀》
- 伤湿咳《中医词典》
- 伤乳吐《儿科萃精》
- 伤湿咳嗽《中医词典》
- 伤乳吐《证治准绳·幼科》
- 伤湿咳嗽《症因脉治》
- 伤乳吐《医宗金鉴》
- 伤湿条辨十四条《六因条辨》
- 伤乳吐《中医词典》
- 伤湿头运《中医词典》
- 伤乳食泻《幼科心法要诀》
- 伤湿泻《中医词典》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