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医碥》书籍目录

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主护卫于外,故名之曰卫;血为阴,主营运于中,故名之曰营。血阴有质,故其行也必次第循经,而入于脉道之中,充于内而后达于外。气阳无形,故其行也 疾,不循经而出于脉道之外,实于表而后返于里。观(《内经》谓饮酒者,气先行皮肤,先充在外之络脉,而后满于在内之经脉。可见矣。)此二者之行,所以有不同也。(《经》谓营气之行,寅时起,由肺经而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诸经,复返于肺,如是者每日五十周。卫气之行,每日早至暮,行阳分二十五周,每周由太阳而少阳、阳明、足少阴,复返于太阳。暮至晓,行阴分二十五周,每周由肾而心、肺、肝、脾,复返于肾。二者之行不同如此。按《经》言营气,是言血中之气,非单言血,盖血中之气,既负血而行,则亦不及卫气之 疾也。)《经》言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度,即遍也。)夜行阴二十五度,大概如此。盖昼则阳动,而气行于表者多,夜则阴静,而气敛于内者多,非昼全不行于内,夜全不行于外也。至谓一昼夜必行五十周,则凿矣。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

《经》谓营气出于中焦。又谓心生血。不过以胃受谷气,蒸化成血,血色之赤,禀于心火为言耳。要之血即天一之水,(观血味咸可知。)气为坎中之阳,同根于肾,无岐出也。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气不归元,则喘咳不得卧。)肺司呼吸,气之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

肾主纳气,故丹田为下气海;肺为气主,故胸中为上气海。肾水为坎中之阳所蒸,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水之精者行于经永。)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阴阳互根,于此可悟矣。肾以闭藏为职,虽子半阳生,而气发渊泉,机犹未畅,故气之升发,不属肾而属肝也。藏属肾,泄属肝,(升则泄矣。)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肺肝之分也。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也。然则升降动静,苟失其中,虽为肝、肺、心、肾之不职,亦即脾之不职。而但知气之不升,或有升无降,为肝木克脾土者,陋也。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调和矣。故补脾不如补肾,不过举要之词,故不若补肾不如补脾之论,为得其全也。老人、小儿尤以脾胃为主。《经》言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又曰风气通于肝,故气病往往称风,如肝风、肠风、胃风之类,(饮食在胃,则胃实肠虚,气下于肠,饮食在肠,则肠实胃虚,气上于胃,往来鼓动有声,所谓肠风、胃风即此。)皆气之往来,鼓动若风耳,非必外来之风也。以上明气之理,至其病证脉治,详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碥》书籍目录
  1. 《医碥》
  2. 《医碥》
  3. 《本草求真》
  4. 《证治准绳·类方》
  5. 《儒门事亲》
  6. 《张氏医通》
  7. 气(疒颓)《中医词典》
  8. 《中医基础理论》
  9. 气、痞满《顾松园医镜》
  10. 《幼幼新书》
  11. 气、血厥《明医指掌》
  12. 《寿世传真》
  13. 气、血两字作一卦解《医理真传》
  14.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15. 气奔《中医词典》
  16. 《食鉴本草》
  17. 气奔《外科证治全书》
  18. 《中医词典》
  19. 气闭《中医词典》
  20. 《中医名词词典》
  21. 气闭《金匮翼》
  22. 起坐生花《中医词典》
  23. 气闭《陈氏幼科秘诀》
  24. 起左汤《仁术便览》
  25. 气闭耳聋《中医词典》
  26. 起卒死《中藏经》
  27. 气痹《中医词典》
  28.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运气要诀》
  29. 气痹精少皆能生寒《医学读书记》
  30.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医宗金鉴》
  31. 气鳖《中医词典》

《医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