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
□
即四物汤(见血)加此三味。
□
桂枝(三钱) 黄 知母 石膏 芍药(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煎。
□
(三阳合病者宜之。)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石膏 知母 桂枝 水煎服。此小柴胡合白虎加桂枝也。合白虎以治阳明之热,加桂枝以解太阳。
□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每服五钱,水煎服。
□
即桂枝汤(见伤湿。)加此二味。
□
柴胡(半斤)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壳(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三日夜) 龙骨(等分) 上杵为散末,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如温疟,加蜀漆一钱,临发时服一钱匕。
□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 蜀漆(各三两) 甘草(二两) 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再服。
□
(治寒多热少。)
柴胡 黄芩 炙甘草 栝蒌根 桂枝 干姜 牡蛎 姜、枣煎。初服微烦,再服汗出愈。喻嘉言曰∶小柴胡本阴阳两停之方,可从寒热而进退,寒多者加姜、桂,则热多者加芩、连,可推矣。
□
圆白半夏(生) 乌梅肉 母丁香 川巴豆(不去油,每件各十枚) 上为末,姜、面糊丸,麻子大,上下以浓纸盖贴,有油又再易纸。每服五丸,临卧冷水下。此方舟人于海角遇一白衣授之。
□
牵牛(一斤,淘去浮者,焙,捣取末四两,别顿) 鸡心槟榔 陈橘红(各二两) 青木香 人参熟附子 浓朴(制) 官桂(去粗皮) 京三棱 羌活 独活 干姜(炮) 甘草(炙) 川芎 川大黄(锉,焙) 芍药(各半两) 肉豆蔻(六个) 上为末,瓷器密收,临用秤牵牛末一两,诸药末共一两研和,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橘皮煎汤下,以通利为度。
□
(渴者宜之。亦治劳疟,劳则气张,火升津液衰少。)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栝蒌根 姜、枣煎。
□
(内热便结者宜之。)
人参 柴胡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碗,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
(挟痰湿及食滞者宜之。)
柴胡 独活 前胡 黄芩 苍术 浓朴 半夏曲 白茯 藿香 甘草 陈皮 姜三片,水煎。气弱加参、术,食不化加神曲、山楂、麦芽。
□
(挟湿而小便不利者宜之。)
□
(有食积、湿痰者宜之。)
□
(妇人及血虚者宜之。)
□
(阴阳错杂者宜之。)
柴胡 升麻 葛根 羌活 防风(以此五味,升阳达表,使离于阴,则外不寒) 知母 石膏黄芩(以此三味,引阴下降,使离于阳,则内不热) 猪苓(以分理阴阳,使不得交并) 穿山甲(以引经) 甘草(以和之) 按此方所指阴阳,俱以本身阴阳之气言,即《内经》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阳气下入阴中则恶热之说也。与疟疾寒热之理颇异,而意可相通,故分理而效。又猪苓利湿降浊也,浊降则清升,亦有分理阴阳之义。
□
(邪陷阴分者宜之。)
用前方上五味升举下陷之阳,而用桃仁、红花、四物引此五者入血分取阳以出,而以猪苓分隔之。
□
(治瘴疟。)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枚。一枚用水和面裹煨,一枚生用) 浓朴(二寸,一半用姜汁浸炙,一半生用) 大甘草(二两,一半炙用,一半生用) 生姜(二块,如枣大,一块湿纸里)
煨,一块生用)分两服,水煎。按治疟之药,多冷热互用,生熟相参者,以病有寒热,故以此调和阴阳,此义宜知。
□
□
青皮 桃仁 红花 麦芽 神曲(各五钱) 三棱 蓬术 海粉(各七钱) 鳖甲(醋炒,一两) 香附(醋炒,八钱) 神曲糊丸,补药送下。
□
白茯苓 砂仁 苡仁(炒) 枇杷叶(去毛,姜炒) 桑白皮(炒) 沉香(磨汁) 丁香 人参 五味子 白豆蔻 甘草(炙) 白术(各五分) 青皮 陈皮 大腹皮(洗) 杜仲(姜汁炒) 谷芽(炒) 藿香半夏曲(炒) 随风子 石斛(酒炒) 神曲(炒) 槟榔 木香(磨汁,各三分) 每服三钱,姜、枣煎,食远服。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并皆治之。李待诏曰∶领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疏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腕郁闷,胸中虚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大抵上热下寒,每发寒热身必多汗,不宜再发其表。下体既寒,又不宜下。余悉用温中固下,升降阴阳正气之药,十治十愈。或以生姜附子汤冷温服之,胸膈之痞闷烦躁者忽然清凉。盖附子得生姜,既能发散,又能导虚热入下焦也。有用术附汤而病愈甚者,盖附得术能锢热,气不能发散也。或有脉证俱实,面目黄赤者,不可用附子。若证可疑,宜服嘉禾散,能调中气,升降阴阳,虽阳证热多者,服之亦解。服之二三日,则寒热之证自判矣。
□
(治实疟久不已,脉弦滑浮大者。)
常山(酒炒) 草果(煨) 槟榔 青皮 浓朴 陈皮 甘草(各等分) 酒水煎,露一宿。(取露气以清暑邪也,无暑气者不用露。)未发前二时,面东温服。恶心,以糖拌乌梅肉压之。壮实人用蜜陀僧为细末,大人七分,小儿量减,冷烧酒调,面南服之,不愈再服必止。
戒鸡、鱼、豆、面、热粥、热物、羹汤。
□
常山(烧酒炒,二钱) 草果(煨,一钱) 槟榔 知母 川贝母(各一钱) 乌梅(二个) 姜、枣煎。(一方加穿山甲、甘草。)赵以德曰∶知母性寒清热,草果性温胜寒,常山吐痰结,槟榔破滞气,乌梅生津退热,甘草扶正和中,穿山甲贯穿经络,以行结邪也。按疟必三、四发后方可截,太早则邪未尽,而强止之,必变生他证。
□
(新拟。寻常之疟三、四发后用之甚效。)
柴胡(酒炒,一钱五分) 黄芩(炒,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草果(煨,一钱) 槟榔(一钱) 青皮浓朴(姜汁炒,各一钱) 常山(酒炒,二钱) 何首乌(二钱) 枣二枚,姜三片同煎。热痰加川贝母,湿痰加半夏,无汗加羌活、紫苏,汗多加黄 、白术。夜发在阴分者,加白芍、鳖甲、红花以清热,加酒炒升麻以提出阳分。挟暑加川黄连、香薷,挟湿加苍术、茯苓,挟食加山楂、麦芽、神曲,胸满加枳壳,渴加花粉、乌梅、石膏。
风热在胃,津液消耗,加梨汁、蔗浆,或生地、生葛、西瓜等汁,经所谓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也。
□
香薷(二钱) 浓朴(制) 扁豆(炒) 白术(炒) 白芍药(炒) 陈皮 白茯苓 黄芩(各一钱) 黄连(姜汁炒) 甘草(炙) 猪苓 泽泻(各五分) 木瓜(七分) 上生姜煎服。

- 疟疾《医碥》
- 疟疾《寿世保元》
- 疟疾《古今医鉴》
- 疟疾《寿世保元》
- 疟疾《古今医鉴》
- 疟疾《医述》
- 疟疾《济阴纲目》
- 疟疾《医述》
- 疟疾《济阴纲目》
- 疟疾《续名医类案》
- 疟疾《万病回春》
- 疟疾《幼幼新书》
- 疟疾《万病回春》
- 疟疾《医宗金鉴》
- 疟疾《幼幼集成》
- 疟疾《女科秘旨》
- 疟疾《证治汇补》
- 疟疾《医学传灯》
- 疟疾《明医指掌》
- 疟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疟疾《明医指掌》
- 疟疾《全生指迷方》
- 疟疾《医学摘粹》
- 疟疾《产鉴》
- 疟疾《医学摘粹》
- 疟疾《中医词典》
- 疟疾《医学心悟》
- 疟疾《中医词典》
- 疟疾《急救广生集》
- 疟疾《傅青主男科》
- 疟疾《仁术便览》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