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入瓷盘内,以微火炒,用柳棍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
太阴玄精石(研,飞) 舶上硫黄(透明者,各一两) 五灵脂(水澄去砂,晒干)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二两) 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气末拌匀,好醋打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
赤茯苓(去皮)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姜(各一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新汲水或白汤调服。
□
甘草(锉寸长,三十斤) 干姜 杏仁(去皮尖,炒) 肉桂(去粗皮,各四斤)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入桂一处捣罗。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服,不拘时,以沸汤点服亦得。
□
枇杷叶(去毛,炙) 陈皮(汤浸,去穣,焙) 丁香 浓朴(去皮,涂姜汁炙,各半两) 白茅根麦门冬(去心) 干木瓜 甘草(炙,各一两) 香薷(七钱半) 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温汤调服亦得。如烦躁,用井花水调下。小儿三岁以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
□
硝石 硫黄(各等分) 上为末,于银石器内火炒令黄色,再研,用糯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新井水送下。
□
香薷(一两) 浓朴(姜汁炒) 扁豆(炒,五钱) 冷服。热盛加黄连。
□
□
□
缩砂仁 乌梅肉(净) 草果(煨,去皮) 炙甘草(各四两) 干葛(锉) 白扁豆(去皮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水沉冷服以解烦。或欲热欲温任意服,代熟水饮之极妙。
□
白扁豆(炒) 茯神 浓朴(去粗皮,锉,姜汁炒,各一两) 香薷(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盐汤亦可。
□

- 中暑《医碥》
- 中暑《寿世保元》
- 中暑《医碥》
- 中暑《证治准绳·杂病》
- 中暑《医学正传》
- 中暑《证治准绳·类方》
- 中暑《古今医鉴》
- 中暑《杂病广要》
- 中暑《万病回春》
- 中暑《医述》
- 中暑《儒门事亲》
- 中暑《续名医类案》
- 中暑《急救广生集》
- 中暑《医宗金鉴》
- 中暑《仁术便览》
- 中暑《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中暑《丹溪手镜》
- 中暑《慎疾刍言》
- 中暑《时病论》
- 中暑《中医词典》
- 中暑《奇效简便良方》
- 中暑《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中暑《奇效简便良方》
- 中暑《中医名词词典》
- 中暑《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中暑《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中暑《校注医醇剩义》
- 中暑《医学集成》
- 中暑《奇方类编》
- 中暑《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中暑《幼科心法要诀》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