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犀鱼(镑) 木通 石菖蒲 甘菊花(去根枝) 玄参 赤芍药 赤小豆(炒,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钟,姜五片,煎一钟,无时服。
□
犀角屑 甘菊花 前胡 枳壳(麸炒黄) 石菖蒲 羌活 泽泻 木通 生地黄(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滓温服。
□
生地黄(一两半) 枳壳 羌活 桑白皮(各一两) 磁石(捣碎,水淘三二十次,去尽赤汁为度,二两) 甘草 防风 黄芩 木通(各半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去滓,日二三服。
□
磁石(制) 巴戟 川椒(开口者,各一两) 石菖蒲 沉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猪肾一只细切,和以葱白、少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细嚼,温酒送下。
□
辣桂 川芎 当归 石菖蒲 细辛 木通 木香 白蒺藜(炒,去刺) 麻黄(去节) 甘草(炙,一钱) 白芷梢 天南星(煨、制各一钱半) 水二钟,葱白二根,紫苏五叶,姜五片,煎一钟,食后服。一方加全蝎去毒一钱。
□
磁石(火 ,醋淬七次) 防风 羌活 黄 (盐水浸,焙) 木通(去皮) 白芍药 桂心(不见火,各一两) 人参(半两) 为细末,用羊肾一对,去脂膜捣烂,打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
□
甘菊花 白僵蚕(炒,各半两) 羌活 荆芥穗 木通 川芎 防风(各四钱) 木香(一钱)
石菖蒲 甘草(各一钱半) 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
茴香 木香 全蝎 玄胡索 陈皮 菖蒲(各一钱) 羌活 僵蚕 川芎 蝉蜕(各半钱)
穿山甲(二钱) 甘草(一钱半) 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
全蝎(一枚) 地龙 土狗(各二个) 明矾(半生半 ) 雄黄(各半两) 麝香(一字) 上为末,每用少许,葱白蘸入耳中,闭气,面壁坐一时。(三日一次。)
□
磁石(用紧者,如豆大一块) 穿山甲(烧存性,为末,一字) 上二味,用新绵花裹了,塞所患耳内,口中衔少生铁,觉耳内如风雨声即愈。
□
藜芦 雄黄 川芎 石菖蒲 全蝎 白芷 藿香 鹅不食草 薄荷 苦丁香(各等分)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每用些少吹鼻中。如无鹅不食草,加片脑少许。
□
蓖麻子(三十一个,去油用) 皂角(煨,取肉半锭) 生地龙(中者一条) 全蝎(二个,焙) 远志(去心)
磁石(火 ,醋淬七次,研细,水飞) 乳香(各二钱) 上为细末,以黄蜡熔和为丸塞耳中。
□
川乌头(一个,炮) 细辛(各二钱) 胆矾(半钱) 鼠胆(一具) 上为细末,用鼠胆调和匀,再焙令干,研细,却入麝香半字,用鹅毛管吹入耳中,吹时口含茶清,待少时。
□
龙齿 人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各半两) 丹砂 铁粉 龙脑 牛黄麝香(各二钱半,俱另研) 为细末,研匀,每服半钱匕,食后,用沸汤调服,日三服。
□
川芎 当归 细辛(各半两) 石菖蒲 官桂 白芷(各三钱) 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紫苏、姜、枣,煎至一盏服。
□
黄 (一两) 沙苑蒺藜(炒) 羌活(各半两) 黑附子(大者一个) 羯羊肾(一对,焙干) 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煨葱、盐汤下。
□
桔梗(半两) 桃仁(一钱) 柴胡 黄 (各三分) 连翘 黄芩 黍粘子 当归梢 生地黄黄连(各二分) 蒲黄 炙甘草 草龙胆 昆布 苏木 生甘草(各一分) 红花(少许) 水煎,稍热服,食后。忌寒药。
□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柴胡 黄芩 山栀 花粉 防风 牛蒡 连翘 甘草作痒亦可服。
□
柴胡(三钱) 连翘(四钱) 水蛭(半钱,炒,另研) 虻虫(三个,去翅足,研) 麝香(少许,研) 当归身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上除另研外,以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下水蛭等末,再煎一二沸,食远,稍热服。
□
蔓荆子 赤芍药 生地黄 桑白皮 甘菊花 赤茯苓 川升麻 麦门冬(去心) 木通前胡 炙甘草(各一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服。
□
白矾(二钱) 胭脂(二字) 研匀,先用绵杖子展去脓及黄水尽,用别绵杖子引药入耳中,令到底掺之,即干。
□
(治一切风疾。)
川大黄(去粗皮) 山栀 蔓荆子(去白皮) 白茯苓(去皮) 益智仁(去皮) 威灵仙(去芦头,洗,焙干) 白芷(各半两) 香墨(烧,醋淬,干,研细) 麝香(研,各一钱) 茯神(去木,半两) 川乌(二两,用河水浸半月,切作片,焙干,用盐炒) 天麻(去苗) 仙灵脾叶(洗,焙) 为细末,炼蜜和如麦 相似,以真酥涂杵臼,捣万杵。如干,旋入蜜令得所,和成剂。每服旋丸如桐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温酒化下两丸。中风涎潮,皂荚、白矾汤化四丸。小儿惊风,薄荷汁化下一丸。
□
黄 人参(各五钱) 升麻(一钱半) 葛根(二钱) 蔓荆子(三钱) 芍药 黄柏(酒炒,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一盏,临睡热服,五更再煎服。

- 耳《医碥》
- 耳《医碥》
- 耳《古今医案按》
- 耳《临证指南医案》
- 耳《本草从新》
- 耳《普济方·针灸》
- 耳《医学心悟》
- 耳《证治准绳·杂病》
- 耳《医学心悟》
- 耳《张氏医通》
- 耳《周慎斋遗书》
- 耳《张氏医通》
- 耳《冷庐医话》
- 耳《证治准绳·幼科》
- 耳《丹溪手镜》
- 耳《证治准绳·幼科》
- 耳《丹溪治法心要》
- 耳《医述》
- 耳《友渔斋医话》
- 耳《医学入门》
- 耳《奇效简便良方》
- 耳《续名医类案》
- 耳《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耳《幼幼新书》
- 耳《奇症汇》
- 耳《医宗金鉴》
- 耳《脉因证治》
- 耳《正骨心法要旨》
- 耳《也是山人医案》
- 耳《经络考》
- 耳《急救良方》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