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碥》书籍目录

睾丸连小腹急痛,曰疝。或无形无声,或有形如瓜,有声如蛙。小腹、阴囊、睾丸皆肝经部分,盖肝经筋脉环阴器而上抵小腹也。故张子和谓此为肝经之病,肝主筋,睾丸非肝筋,环引与玉茎,无由伸缩《经》谓∶足厥阴之经筋聚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又言∶足厥阴之别曰蠡沟,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睾肿卒疝。可见矣。俗称膀胱冷,或曰肾冷,(肾气通于外肾,膀胱系与睾丸系会也。

)或曰小肠气,皆非也。膀胱为水府,小肠为水道,专主渗泄通流,肾统二水,皆与筋无涉。虽《经》有言邪在小肠,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平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 以去之。此其初虽言邪在小肠,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阴以下之,乃知疝必关于厥阴无疑。又谓∶三阳(膀胱经)。为病发寒热,其传为 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处,必传于厥阴部分乃为疝也。又言∶脾风传肾,病名曰疝瘕,小腹冤热而痛,出白,(精浊也。风者热也,精得湿热为败浊。)一名曰蛊。(强中入房,女所惑也。)曰风,则属之肝木可知矣。(以上言疝非膀胱、肾、小肠之病。)又云∶厥阴滑为狐风疝,(滑为阳邪,热则生风也。)

少阴滑为肺风疝,(心火乘肺。)太阴滑为脾风疝,阳明滑为心风疝,(金燥则热,热属心也。)太阳滑为肾风疝,(膀胱与肾为表里也。)少阳滑为肝风疝。皆言风者,厥阴木气之所主也。

又云∶心脉滑为心疝,肝脉肾脉滑甚为癃 。亦以滑为疝也。(意谓上条言滑乃风疝之脉,则此条之滑亦为风脉可知也。)又云∶脉大急则为疝,心脉滑搏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搏急非肝邪而何?又云∶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为冲疝。盖足厥阴与冲任督俱会于前阴也,然则疝为肝病,岂不明哉?(以上言诸经之疝,皆归于肝也。)按子和以疝病属肝部分,甚是。然各脏腑经脉相通,有由肝经自病者,则亦有由诸经之病传注者,其论中所举已自可见。况《经》又有云∶足阳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肾下则腰尻病,不可以俯仰,为狐疝。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曰厥疝。其词不一而足,此当细察。盖肝经为朝宗之地,(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诸经,亦会于小腹前阴。)各经为发源之区,源流并究可耳。再按张子和以疝属之肝,赵以德则又属之任脉,谓冲任二脉起于胞中,诸经皆受气于此,因以海名之。二脉通,则阳气下降,阴气上行,塞则阳壅于上,阴结于下。其所以闭塞者,或任脉之自病,偏寒偏热。或各经病邪相犯,致任脉结滞,阴气不化使然。引《经》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为据,其说甚有理。然冲任督同体,何不并举乎?窃谓诸经之邪,皆得传注冲任督三脉,而结于肝经部分为疝,则诸说皆会通矣。再按赵以德谓疝有二,不必小腹痛引睾囊乃名疝,但心腹痛即名为疝。引巢氏七疝为据,一曰厥疝,厥逆心痛,饮食吐不下也。二曰症疝,腹中气乍满痛,气积如臂也。三曰寒疝,饮食寒冷即胁下腹中痛也。四曰气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也。五曰盘疝,腹中痛在脐旁也。六曰 疝,腹中脐下有积聚也。七曰野狼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也。

赵氏盖以上六疝,止言腹胁痛而不及睾囊,故谓心腹痛即名为疝,庸讵知其非省文乎?今定以小腹痛引阴丸为疝,庶免岐惑。(又子和谓遗癃滑浊,阴痿胞痹,皆男子之疝。血涸不月,经后腰膝上热,足 嗌干,癃闭,小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者,皆女子之疝。但女子不曰疝而曰瘕,盖皆肝经任脉之病,故云尔。)疝病之由,人皆以为经络得寒,收引不行而作痛。丹溪谓是始于湿热郁遏,又感外寒,湿热被郁作痛。其初致湿热之故,固太劳而火起于筋,醉饱而火起于胃,房劳而火起于肾,大怒而火起于肝。火郁之久,蒸为盛湿,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厥阴。肝火性最急暴,为外寒所束,宜其痛暴而甚也。

痛者,热气之冲击;肿而重坠,则湿之为耳。(虚亦肿,但不甚坠耳。)左丸属血,诸寒收引则血泣,故左丸痛多而肿少。右丸属气,诸气郁蒸则湿聚,故右丸痛少而肿多。

张子和分七疝∶一曰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引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久而无子。宜以温剂下之。二曰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如水晶,或囊痒,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得之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遇风,寒湿之气结于囊中。宜以逐水之剂下之。三曰筋疝,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于房劳,及邪术淫方所致。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四曰血疝,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文中,俗云便。得于重感春夏大燠,(热则血流溢。)劳动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结成痈肿,脓多血少。宜以和血之剂下之。五曰气疝,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而胀,过后气散则消者是也。

宜以散气之药下之。小儿亦有此疾,得于父已年老,或年虽少而多病,阴痿精怯,勉强入房有子,此胎中病,不可治也。筑宾穴言之。六曰狐疝,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下入囊中,狐昼出穴夜入穴,与相似故名。今人带钩钤者是也。

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七曰 疝,阴囊肿坠,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潮湿之乡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坚之。(按子和于七疝皆言下之者,以内有湿热,结聚不通也。然必有此实证乃可下耳,不可泥。)

赵以德云∶予尝病脾肺湿热流入,右丸肿大,寒热交作,虽张子和言疝病在下,当下不当吐,然脾气下陷必升举之,因先服调胃之剂一二帖,次早注神使气至下焦,呕逆而上,觉肋下积动到中焦,则吐而出之,肿减半。次早复吐,吐后和胃气,疏通经络而愈。凡用此法治伤酒水注右丸肿者,辄效。

治法∶内寒者,当归温疝汤。外寒入腹者,乌桂汤。外寒内热者,川乌头炮、栀子仁炒各三钱,煎服。湿热受外寒,十味苍柏散。水疝尿不利,茴楝五苓散

瘕硬血疝,大黄皂刺汤。冲疝、厥疝,夺命汤。气疝、诸疝走注痛者,青木香丸神效。狐疝及一切疝,茴香楝实丸。妇人产后血分受寒疝者,羊肉汤。诸疝,灸大敦穴即安。《尊生书》谓∶治法断不宜补,姜、橘同煎补肝,细辛闭肝气,必禁。(虚亦须补,此太泥。)疝脉必弦急,忌微弱。亦有挟虚者,脉虽沉紧,必豁大无力,其痛亦轻,但重坠牵引耳,人参牛膝可用。余皆作实治,破疝汤主之,木香、玄胡、橘核荔枝核茴香川楝子没药地肤子青皮马鞭草根煮汁煎。寒疝,加吴萸、附、桂。亦有睾丸升上入腹者,加飞盐、沉香。或用鸡鹅蛋壳烧灰,空心酒下三钱,二服压至故所。亦有胁旁动气,横入阴处,响声如蛙,坠下,照前方去盐、沉。水疝有一丸渐小,竟消尽成独丸者,沉沉牵小腹作痛,水疝汤∶白茯苓、萆、泽泻石斛车前各二钱,临卧及五更各一服。外用带须葱一大把,煎汤洗睾丸,频添热汤,以手挪之,即在汤内撒尿,其病易去。若囊破水流,灶心土糁之。

狐疝昼病夜安,气病血不病也,不宜辛香流气之剂、补中益气汤(见气)加知、柏、虎骨治之。血疝睾丸偏大,宜和血,四物(见血)加桃仁、玄胡、橘核,于夜分时,一手托下,一手按上,由轻至重,丸弄百回,弥月瘀血尽散。筋疝茎筋挈痛,得之房术者,宜解毒缓急,甘草梢、黑豆、五倍同煎服。 疝,五苓散(见伤湿)加葱白茴香、盐。若丸肿如斗,不痒不痛者,得之有生之初,无治法。又有木肾,顽痹硬大,或痛或不痛者是也,由寒冷凝滞,当温散,破疝汤加海藻昆布川椒附子。外用艾炒热裹丸,冷则频换。疝由小肠经得者,旧名小肠气,又名横弦、竖弦,绕脐走注,小腹刺痛,喝起汤、救痛散。由膀胱经得者,旧名膀胱气,毛际上小腹作痛,五苓散(见伤湿)加川楝子。形如瓜,声如蛙,木香神效散。偏坠,不拘左右,川楝、木香、茴香、苍术石菖蒲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安卧片时,微汗既止。左边痛不可忍,茹神散。外肾胀大,麻木痛硬,七治金铃丸。偏坠药不愈,用蓖麻子每岁一个,研烂贴顶门,以绳缚两足中指,合缝处艾如麦粒大灸七壮,即时上去,随去蓖麻。肛门、阴囊、肾茎痒甚,抓破好了又痒,人言熬醋洗立愈。外有发热,忽生 腮, 腮愈睾丸胀者,耳后属胆,胆受风热生 腮,移热于肝故睾丸肿,加味逍遥(见郁)入防风荆芥青皮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碥》书籍目录
  1. 《医碥》
  2. 《临证指南医案》
  3. 《医碥》
  4. 《普济方·针灸》
  5. 《古今医鉴》
  6. 《寿世保元》
  7. 《万病回春》
  8. 《证治准绳·杂病》
  9. 《古今医案按》
  10. 《证治准绳·类方》
  11. 《儒门事亲》
  12. 《张氏医通》
  13. 《周慎斋遗书》
  14. 《张氏医通》
  15. 《冷庐医话》
  16. 《证治准绳·幼科》
  17. 《丹溪手镜》
  18. 《医述》
  19. 《丹溪治法心要》
  20. 《续名医类案》
  21. 《脉因证治》
  22. 《续名医类案》
  23. 《针灸素难要旨》
  24. 《幼幼新书》
  25. 《叶天士医案精华》
  26. 《医学纲目》
  27. 《医效秘传》
  28. 《推求师意》
  29. 《也是山人医案》
  30. 《重订灵兰要览》
  31. 《金匮钩玄》

《医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