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孕脉
经曰∶妇人手少阴动甚者,任子也。(少阴脉指神门言,今则诊于左寸矣。)动甚,流利滑动也。(旧说谓心生血,血旺故能胎。按手少阴,全元起作足少阴,谓太溪脉,《准绳》从之。)阴搏阳别,(旧注谓阴尺阳寸,尺脉搏手与寸殊别,《淮绳》从之。)谓之有子。(子,男女通称。)按叔和王氏曰∶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疾者,滑利之意。)又曰∶左尺偏大为男,右尺偏大为女。又曰∶左沉实为男,右浮大为女。盖左属阳,右属阴,阳道实,故脉实而沉;阴道虚,故脉浮而虚也。(观坎离二象可见。)大字含有虚意。而滑伯仁则云∶左尺洪大为男,右尺沉实为女。与叔和相反,滑说恐非。再按胎孕之脉,六部皆滑疾,而两尺尤甚,不求于尺,而求于寸,亦误信经语矣。经言心生血,谓血色之赤,自心火来耳,岂真血生于心哉?《准绳》曰∶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数,尺滑疾,重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胎至五月,则乳头乳根必黑,乳房亦升发,更为实据。)《脉经》云∶尺脉按之不绝,妊娠也。(羸弱之妇,不必脉皆滑实,但按尺中应指,源源不绝便是。滑伯仁谓∶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为胎妊。亦此意。)其脉离经,(经,常也,与常日脉异者是。一说离经谓歇至,及大小不匀,如雀啄者是。)而腹痛引腰背,为欲生也。(腹不痛,痛不引腰脊,俱未产,当静待之。)张路玉云∶胎形如抱瓮,按之冰冷,而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浮沉动止,早暮不同,为鬼胎。又有如风雨乱点,忽去忽来,或指下见两岐者,为夜叉胎。又云∶孕脉沉细弦急,憎寒壮热,唇青黑,是胎气损也。胎若不动,反觉上抢心闷绝,按之冰冷者,是胎已死。

- 胎孕脉《医碥》
- 胎孕不长《女科精要》
- 胎孕脉诀《女科经纶》
- 胎孕不长《冯氏锦囊秘录》
- 胎孕之原《医宗金鉴》
-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医学传心录》
- 胎孕之原《妇科心法要诀》
- 胎孕变常记《女科精要》
- 胎在腹中时时撞动不安《女科百问》
- 胎孕变常记《冯氏锦囊秘录》
- 胎胀(妊娠)《金匮悬解》
- 胎孕保健《中医养生学》
- 胎蒸《中医词典》
- 胎孕《丹溪治法心要》
- 胎蒸《女科秘旨》
- 胎孕《医经原旨》
- 胎证《张氏医通》
- 胎孕《类经》
- 胎症《保婴撮要》
- 胎晕《古今医案按》
- 胎症名目辨《胎产指南》
- 胎元图说《医法圆通》
- 胎中病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胎元七味丸方(泰安太守萨公讳槎传)《回生集》
- 胎中受病《幼幼新书》
- 胎元《本经逢原》
- 胎中之教养《儿科要略》
- 胎元《中医词典》
- 胎中滋养《幼幼新书》
- 胎元《中医名词词典》
- 胎肿《中医词典》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