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哮
喘谓呼吸迫促,劳动之人多有之。(如奔走则气喘是也。)其在病机,则气之上奔也。
古人又以短气名之,谓呼吸之气短促也。然有实喘虚喘之分,所当详辨。实者有邪,邪气实也;虚者无邪,正气虚也。实喘之状,张口抬肩,摇身撷肚,胸胀气粗,声高息涌,惟呼出之为快也。虚喘之状,气少而不续,慌张短怯,声低息微,皇皇然若气之欲断。(似喘不抬肩,似呻吟而无痛,呼吸虽急而无痰声是也。)
实喘有由于外感者,六淫外邪壅闭肺气,以致胸满上喘也。有由于内伤者,七情五志之动火,酒食痰湿之郁热,上壅于肺而喘也。又有一等火郁甚者,其上冲作喘,与诸实喘无异。而阳气内郁之极,不能畅达,以致四肢厥逆,六脉伏涩,(按之鼓指。)此不可以热药投,亦不可以寒药下,(用寒则火愈郁。)惟逍遥散(见郁)加茱、连,宣散蓄热,得汗即愈,愈后六味(见虚损)调之。
虚喘有由于阳虚者,肺气实则能清肃下行,脾气实则能健运四布,虚则不能运行下降,而但浮越于上也。有由于阴虚者,肝肾阴虚(兼水火言)则火上炎,乃真元耗损,命门之火自下上冲也。其人平居若无病,但觉喘乏,察其脉,数大而虚,或微而无力者是也。
东垣曰∶华佗云盛而为喘,《活人》亦云喘为气有余,然盛而为喘者,非肺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火入于肺,肺气衰乃喘耳。故盛者非肺气盛也,乃火邪盛也。故泻之以苦寒,非泻肺气也,泻肺中之火,即所以补肺气也。按东垣所言固是,然壮盛之人,忽为邪袭者有之,未可便言气衰也。但喘则气越,亦必渐虚矣。
丹溪谓∶新病属实,久病属虚。按新病亦有虚者,如其人本虚,而忽感风寒,是新病亦有虚也。久病亦有实者,如其人痰塞肺窍,久而不开,喘何由除,是久病亦有实也。实喘治法∶伤风寒者,五虎汤、三拗汤、定喘汤、华盖散。寒束热成痰者,陈皮汤,天寒加桂枝。乍进乍退,得食则减,(痰为食所坠下也。)食已即喘,是痰火,桔梗二陈汤。动作便有痰声,是痰,定喘汤加栝蒌,三服后照痰证治之,甚者神仙住喘汤。止喘而无痰者,为气实喘,苏子降气汤(见气),甚者加葶苈、前胡。七情郁结,上气喘急,实者四磨饮、四七汤。(并见气。)诸实喘并忌敛、涩、升、补、燥、热、酸、咸之剂,宜降气清火,润肺辛散,如苏子、桑皮、枇杷叶、前胡、乌药、枳壳、半夏、山栀、元参、知母、青黛、黄芩、贝母、二冬、花粉、杏仁、海石、橘红皆可用。若脉洪实,遍身痰气火气,坐卧不得,宜黄连膏。水气喘者,水气逆行,肺气得水而浮,(观浴河者水浸至胸则喘可见。)喘不能卧,葶苈大枣汤、桂苓术甘汤(见痰饮)等,或汗之。是湿者,渗湿汤。(见伤湿。)暑热喘者,白虎汤(见发热,)栝蒌、枳壳、黄芩。食喘者,凡病初起即喘急,多是停食也。或放屁,甚者或咬人,消食自愈。小儿行走气急作喘,多是食。食喘兼外感,散邪消食。《经》有胃喘一证,谓胃络不和,气逆作喘。(胃气本下行,二阳脉亦从头走足,若不下行而反干乎上,则气喘逆。)然所以致逆者,非火则食与痰耳,审治之。又有肺积,名息贲。(贲,奔同。肺气结滞成积,则呼吸之息上奔。)在右胁下如覆杯,令人喘咳,发肺痈,详积聚门。虚喘治法∶肺气虚者,人参、五味、阿胶之属。人参为末,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劳即喘者,胡桃不去衣九钱,人参一钱,杏仁去皮尖二钱,姜、枣煎,带渣服,去大便一次即愈。昔有二人同行,一含人参则不喘,不含者喘,可见虚宜补。肾水虚者,相火由冲任直冲而上,非四物所能治、寒凉所能制。其痰为肾水所泛溢,亦非竹沥、枳、半所能化,必用六味(见虚损)加门冬、五味,大剂煎服,水升火降,喘自定。若肾火虚者,下焦阴寒之气,逼其浮阳上越作喘,外证面赤(戴阳)烦躁,脉浮大而数,去死不远,用助元接真镇坠之药,尚可回生。然不可峻骤,且先以八味丸(见虚损)、黑锡丹(见呃逆)、养正丹(见气)之类,煎生脉散(见中暑)送下。觉气稍定,然后以大剂参、 、破故纸、阿胶、牛膝等以镇于下,又以八味加河车为丸,遇饥则服,方可保全。火从冲任逆上,则胃气之下行者亦从之逆上矣,东垣用调中益气汤(见劳倦)加吴茱萸,(汤洗去苦味用。)然须治肾为是。
再按古人以短气即喘,而分实喘虚喘,具如前说。若根据后人分短气与喘为二,则以短气为虚喘,而喘单就实者言,未为不可也。参看短气少气篇。
哮者,喉间痰气作响,以胸中多痰,粘结喉间,与呼吸之气相触成声。得之食味酸咸太过,(幼时多食盐醋,往往成此疾,俗谓之盐哮。)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其发每在冬初,必须淡饮食,行气化痰。禁凉剂,恐风寒难解;禁热药,恐痰火愈炽。苏子、桑皮、枳壳、青皮、半夏、前胡、杏仁、山栀必用。八九月内用承气预下其热,使冬时无热可包,是妙法。哮久用青皮一个,劈开,入巴豆一粒,扎定,瓦上炙黄,每服三五分,姜酒下。愈后用半夏八两,石膏四两,苏子二两,丸服。又方,鸡子略击破壳,不可损膜,浸尿缸内三四日夜,煮吃,效,能去风痰也。或猫屎烧灰,砂糖汤调下。皂荚去皮、弦、子,蜜炙二钱,明矾一钱,杏仁一钱,紫菀、桑皮、炙草、石菖蒲、半夏各二钱,白丑头末一钱,胆星一钱五分,百部熬膏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丸。遇浓味即发者,清金丹。

- 喘哮《医碥》
- 喘哮《医碥》
- 喘哮《推拿抉微》
- 喘息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喘哮短气气逆息贲辨《叶选医衡》
- 喘息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喘续法《医学纲目》
- 喘息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 喘胀《医学集成》
- 喘息穴《中医词典》
- 喘胀《中医词典》
- 喘息性支气管炎《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喘胀《古今医案按》
- 喘息《女科指掌》
- 喘胀《明医杂着》
- 喘息《血证论》
- 喘胀标本论《叶选医衡》
- 喘息《灵素节注类编》
- 喘争《中医词典》
- 喘息《经验麻科》
- 喘证《医法圆通》
- 喘息《中医词典》
- 喘证《中医词典》
- 喘息《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喘证《全生指迷方》
- 喘统论《金匮翼》
- 喘证《明医指掌》
- 喘痰《中医词典》
- 喘证《回春录》
- 喘嗽气咳《奇效简便良方》
- 喘证门《幼科指南》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