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后论
有在天之六气,有在人之六气。上编所言,天之六气也。此篇所言,人身之六气也。《经》曰∶人身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是人身之气,可名之为风也。各脏腑皆有气,皆可名风,而属之肝者。以风为动物,肝主动也。《经》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故古人于肝,或名之为木,或名之为风。凡医书中所言风证,作外感风寒看不合者,作肝气看则合,初学之士,不可不知也。若误作外邪治,妄行发散,则非矣。然内风亦有当发散者,以肝气郁抑于中,则与之升发,或服药后,温覆以取微汗,令之外发,或但服药令之内升,不用温覆取汗,酌之可也。外感之风多属寒,虽夏月得风亦凉,可见也。内生之风则多属热。何者?人身之气,有寒有热,气寒则微,气热则盛,盛则鼓荡飘忽而风生焉,所谓热极生风。又谓风从火断,汗之宜也。风既为热气所生,则其气必热。而亦有寒者,以火气暴盛者,元气被其冲激,煽而为风,风动而生凉也。验之焚燎,火起则风发,(风即虚空之气耳,不煽不动,火之冲激,与用扇 之无异也。)习习生凉可见。故丹溪谓∶寒气自下上冲为火。即此义也。火在天为热气、(《经》以属之春分后四气。)暑气,(《经》以属之小满后四气。)在地为五行之火,在人身为君相之火,已详水火论。湿,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在人为脾胃,故古人言脾胃,往往以土名之,或以湿名之。然脾胃居中,兼该六气,六气皆能为之病,不独主湿恶湿也。燥,在天为清气,在地为金,在人为肺,故古人言肺,往往以金名之,以燥名之。而或主寒燥言,或主热燥言,则当细与辨别,庶不致错误。
寒,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在人为肾,故古人言肾,往往以水名之,以寒名之。
《经》曰∶冬伤于寒。寒字即肾字之替身,非言时令之寒也。人身六气为病,有自生者,有与天之六气相感应而生者,故外感内伤,大端最宜分晰也。

- 六气后论《医碥》
- 六气合来为邪脉《丹台玉案》
- 六气化变胜复淫治略(一首)《医经国小》
- 六气分主客《松峰说疫》
- 六气加临上下《脉诀汇辨》
- 六气分司《医学集成》
- 六气煎(新方)《虚损启微》
- 六气分门第《外经微言》
- 六气解《伤寒说意》
-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诊家正眼》
- 六气解《四圣心源》
-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冯氏锦囊秘录》
- 六气诀《中医词典》
- 六气凡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气客气主病歌《医宗金鉴》
- 六气独胜篇《外经微言》
- 六气客气主病歌《运气要诀》
- 六气当汗不当汗论《温病条辨》
- 六气名目《四圣心源》
- 六气从化《医学摘粹》
- 六气名目《医学摘粹》
- 六气从化《四圣心源》
- 六气偏见《四圣心源》
- 六气补泻用有先后《类经》
- 六气偏见《医学摘粹》
- 六气病解《医学启源》
- 六气迁正升降说《灵素节注类编》
- 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类经》
- 六气胜复歌《医宗金鉴》
- 六气标本论《古今医统大全》
- 六气胜复歌《运气要诀》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