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说
喉在咽前,其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由肺橐龠。肺居胸上,覆诸脏腑,故称华盖。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气则满,呼气则虚。肺气上通鼻窍,故谓肺开窍于鼻也。肺下为心,心有系络,上系于肺。心中有窍,与肺不同。心气上通于舌,故谓心开窍于舌。(按舌之腠理,即窍也。《原病式》注云∶古知味,不可云无窍,但细微,不似耳目等窍之大耳。故守真曰∶玄腑者,玄微腑也。脏腑皮毛骨肉筋膜,无处不有,乃气出入升降之门路。以此推之,则心窍在舌,可默会矣。若泥耳目等窍求之,固矣。)心外有心包络,即膻中也。形如仰盂,以包裹此心,使邪不能犯。犯者,包络当之。若犯至心即死矣。脾、胃、肝、胆、肾、膀胱各有一系,系于包络之旁,以通于心。此三者,皆在膈上。膈者,隔也。有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膈下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为肝,肝气上通于目,故谓肝开窍于目。肝叶中有胆,胆中有汁,藏而不泻。以上肺、心、心包络、肝、胆,皆从喉之一路而下者也。咽在喉后,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由此入胃,与喉之气道不相犯。盖喉窍有一会厌覆之,如皮如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若当食而发声,则会厌忽开,食错入喉,喉不容物,遂呛而出矣。胃在膈膜之下,其上之左有脾,形如刀镰,能动而磨食使消化。脾气上通于口,故谓脾开窍于口也。胃之下口连小肠,小肠后附脊膂,前附脐之上,左环周回叠积,共盘十六曲。小肠之下口,右接大肠,(亦名回肠。)当脐左回周叠积,亦盘十六曲。其下为广肠,附脊左环叠积。其下名直肠,出肛门,为粪道。(广肠,即大肠下节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耳。)广肠之左侧为膀胱,膀胱上无窍,只有下口出尿。饮食入胃,得脾消运,其精华之气,上升于肺。肺布之周身,以充血液,其余下入小肠。小肠受三焦之气化,泌别清浊,糟粕趋大肠以出,水饮渗入膀胱,(小肠与膀胱,虽皆无窍相通,而得气运化,腠理可以渗灌。)为尿以出。此全赖三焦气化施行,若气不施化,则闭塞不通而病矣。以上脾、胃、小肠、大肠、膀胱,皆从咽之一路而下者也。肾有两,形如豆,左右相对,而附于脊,各有二系,上系系于心,下系系于脊。肾气上通于耳,故谓肾开窍于耳也。心、肺、脾、肝、肾为五脏。脏者,藏也,所藏惟精气,藏而不泻者也。胆、胃、大小肠、膀胱为腑,腑如库之贮物。胆所贮者汁,亦藏而不泻。余所贮者水谷,则泻而不藏。虽有泻、不泻之殊,而均有所贮,则均谓之腑。但胆所贮者乃精汁,与水谷之滓秽不同,故胆独名为清净之腑也。心属火,肾属水,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而小肠与心经脉相连,故从心属火;膀胱与肾经脉相连,故从肾属水;胆与肝经脉相连,故从肝属木;大肠与肺经脉相连,故从肺属金;胃与脾经脉相连,故从脾属土。而脏属阴,则配乙、丁、己、癸、辛之阴干。故肝称乙木,心称丁火,脾称己土,肾称癸水,肺称辛金。腑为阳,则配甲、丙、戊、庚、壬之阳干。故胆称甲木,小肠称丙火,胃称戊土,大肠称庚金,膀胱称壬水也。
五脏五腑,两其五行而为十干止矣。而益以心包络与三焦为十二,何也?此千古所未明,而不可不言者,说见后篇。

- 脏腑说《医碥》
- 脏腑受盛辩《吴医汇讲》
- 脏腑说《三指禅》
- 脏腑手足阴阳所主《冯氏锦囊秘录》
- 脏腑所合《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针灸大成》
- 脏腑所属《医学集成》
- 脏腑生成说《儿科萃精》
- 脏腑条分《医学入门》
- 脏腑生成《医学摘粹》
- 脏腑通治《推拿抉微》
- 脏腑生成《四圣心源》
- 脏腑通治《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腑色见面部《脉诀汇辨》
- 脏腑旺时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 脏腑气液《黄帝内经太素》
- 脏腑为病《推拿抉微》
- 脏腑七募穴歌《针灸聚英》
- 脏腑为病《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脏腑篇《经络全书》
- 脏腑相合《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配天地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脏腑相合《中医词典》
- 脏腑配合《伤寒直格》
- 脏腑相通《医述》
- 脏腑难知《友渔斋医话》
- 脏腑泻火药《汤液本草》
- 脏腑命名释义《医述》
- 脏腑泻火药《医旨绪余》
- 脏腑明堂图《医学集成》
- 脏腑心肾贵贱论《冯氏锦囊秘录》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