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分肠风、脏毒二证。(三因诸邪,皆致便血,二者特其大端耳。)肠风者,或风邪外感,或肝风内生,风热相合,侵犯经络,血脉被阻,漏出经络之外,渗入肠胃之中,从大便出,随感随见,血清色鲜者是。槐花汤加羌、防、秦艽。(即非外风,亦可升阳燥湿。按内风即气也,气不顺亦可用羌、防辈升发之,但不温服取汗耳。故古方不分内外风,统用之也。)脏毒者,湿与热合,蕴积日久,伤损阴络,血渗肠胃,积久乃下,其色黯浊者是。槐花汤加炒苦楝、炒苍术。下血腹中痛,血色鲜红,为热毒,芍药黄连汤主之。不痛,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豆汁,为湿毒,黄连汤主之。先血而后粪,近血也,出于大肠,槐花、条芩、乌药。先粪而后血,远血也,出胃与小肠,石膏、山栀、乌药。又结阴便血,(《内经》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所下纯是血,《经》不言何邪所结。景岳谓风寒之邪,留结血分所致,宜灸中脘、气海、三里,以散风邪,服平胃地榆汤以温散之。亦举隅之论也。下血太甚,人参、升麻、牡蛎、粟壳。瘀血不可止,待色鲜红,略加涩药,椿皮、乌梅最妙。用寒凉药须酒煮或炒,恐血凝。便血日久,服凉药不应,宜升补,升阳除湿和血汤。有热略加黄连,以吴萸泡水炒用,虚加人参。
此病多食干柿或生柿最效。肠风、脏毒、结阴,并血出肠中,与五痔之血出于漏孔者不同,亦与赤痢有异。

- 便血《医碥》
- 便血《临证指南医案》
- 便血《张聿青医案》
- 便血《普济方·针灸》
- 便血《证治汇补》
- 便血《寿世保元》
- 便血《明医指掌》
- 便血《寿世保元》
- 便血《医学心悟》
- 便血《张氏医通》
- 便血《吴鞠通医案》
- 便血《医述》
- 便血《针灸资生经》
- 便血《医学入门》
- 便血《血证论》
- 便血《续名医类案》
- 便血《友渔斋医话》
- 便血《医宗金鉴》
- 便血《儿科萃精》
- 便血《中医词典》
- 便血《奇效简便良方》
- 便血《四圣心源》
- 便血《幼科心法要诀》
- 便血《中医名词词典》
- 便血《叶天士医案精华》
- 便血《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便血《广瘟疫论》
- 便血《评琴书屋医略》
- 便血《医学真传》
- 便血《医学集成》
- 便血《也是山人医案》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