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脾开窍于口。胃筋脉夹口,胃经血气少,两吻多纹画。大阳脉夹口,交人中。
口苦,心热,黄连、生地、麦冬、丹皮必用。胆热则胆汁上溢亦苦,柴胡、龙胆草、生甘草、枣仁、茯神、生地。口淡,胃热,石斛、石膏、竹叶、青黛、湿盛加白术、半夏、茯芩。又大泻后多有口淡者,不可作热治。口甘,脾热,白芍、山栀、兰草、花粉、黄连。口咸,肾热,六味汤(见虚损)加玄参、知、柏。口酸,肝热,柴胡、黄连、胆草,逍遥散、越鞠丸。(并见郁。)口辛,肺热,桔梗、山栀、黄芩、桑皮、二冬、沙参。
口常流涎,脾胃热,津溢也,清胃散。(见齿。)亦有脾虚不摄者,六君子(见气)加益智妙。亦有肾热者,六味丸(见虚损)加知、柏。
口干涩,火盛津虚,大忌五苓、星、半。五味为君,加二冬、白芍、生甘草、人参、乌梅。又用黄芩、葛根、(生津)防风、薄荷、(二味 风。按风,即热也。)栝蒌。(去痰不用星、半而用此,取润恶燥也。)又生津方神效。
口疮,热与痰上盛也。口舌状如无皮,曰口疮;糜烂,曰口糜。实热者可用寒凉,金花丸、凉膈散、(见发热。)升麻饮之类。西瓜浆最妙,冬月西瓜皮烧灰,噙。黄连散去热涎。亦有虚热者,脾胃气虚下陷,郁而成火,上炎所致,补中益气汤(见气)。加竹叶、花粉。若下焦虚寒,逼其无根之火上炎者,八味丸引火归元,外用生附子末,唾调涂足心。若肾水虚火炎者,六味丸加知、柏。晡热、夜热,血虚也,八物(并见虚损)加丹皮、五味、麦冬。口破,色红,腮舌肿,干渴,凉膈散(见发热)、赴筵散;色淡白,不渴,由思烦多醒少睡,虚火所发,滋阴四物汤、柳花散。口疮连牙根烂痛,玄参散。久不愈,以五倍末擦之,使收敛。鹅口,初生小儿满口生白屑也,心脾热所致。先用绵蘸水洗去,后用冰硼散吹之。内服凉膈散。口疳,多食肥甘,积热所致,用口疳药吹之。
口苦无皮,中气虚热,清热补气汤。
口臭,竹叶石膏汤(见烦躁)加减、甘露饮。(胃火之臭必秽浊,若臭而馊腐,则食停不化之臭,当辨。)口腥臭,肺热也,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五味子、麦门冬、桔梗。
悬痈,生上 ,发紫泡者是。银针挑破,吹口疳药,碧丹(见咽喉)亦可。口菌,生牙肉上,隆起形如菌,紫黑,或生舌上,俱口疳药吹,或用茄母蒂烧灰,盐拌醋调,时擦。

- 口《医碥》
- 口《证治准绳·杂病》
- 口《医碥》
- 口《张氏医通》
- 口《古今医案按》
- 口《续名医类案》
- 口《奇症汇》
- 口《医学纲目》
- 口《脉因证治》
- 口《经络考》
- 口《急救良方》
- 口《中医词典》
- 口《慈幼新书》
- 口《中医词典》
- 口(附唇)《医述》
- 口《物理诊断学》
- 口(匿^虫)《中医词典》
- 口《经络全书》
- 口(匿^虫)《中医词典》
- 芤与革对《三指禅》
- 口、唇、齿、龈、舌《中医名词词典》
- 芤虚散不同《轩岐救正论》
- 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自我调养巧治病》
- 芤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 口㖞《中医词典》
- 芤脉求是《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口㖞《中医词典》
- 芤脉(阳中之阴)《诊家正眼》
- 口鼻齿证《古今名医汇粹》
- 芤脉(阳中阴)《脉诀汇辨》
- 口鼻出血《中医词典》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