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说
五脏互相关涉,则五脏皆得为一脏之病,故有本脏自病者,有他脏传来者,何以别之?以证之先后见者别之。如止见腰热、足心热,尺脉沉数,是肾水虚而热也。若先见目赤胁痛,左关脉数,而后见前脉证,是子病及母也。若先见咳嗽喘满,右寸脉数,而后见前脉证,是母病及子也。若先见腹痛肚热,大便秘结,右关脉数,而后见前脉证,是夫病传妻也。若先见心烦舌赤,小便赤涩,左寸脉数,而后见前脉证,是妻病传夫也。他脏仿此。《难经》论五邪,谓假令心病,因伤暑得之,为正邪。(暑属心火,本经自病。)因中风得之,为虚邪,乃从后来者也。(木向前生火,是火在木前,木在火后,心病自肝传来,故曰从后来也。)因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从前来者也。因伤寒(犹言因肺受寒。)得之,为微邪,从所胜来者也。因中湿(《难经》以湿属肾,以湿即水也。)得之,为贼邪,从所不胜来者也。《脉诀》又以脉言之,谓心火当夏令时,反见肝脉,为虚邪,虚则补其母,难愈。反见脾脉,为实邪,实则泻其子,易愈。反见肺脉,为微邪,虽不治,自愈。盖以夏令心火当权,脉应洪大,今犹见春脉,是至而不至,不得乘时正位,为火气不足,故见伤风飧泄之证,须用辛温之品以补肝,使木气上升以生火,而补正难于速效也。又脾脉未及长夏而先见,为土气有余,故见饮食停滞,大便燥结等证,须用苦寒以泻其子,一泻而邪即去,易于为力也。又火令当权,金偶来乘,立即避去,不逐自退。如夏月偶然感寒咳嗽,即不发表,而暑月多汗,邪随汗散,不药而愈也。然《脉诀》又谓∶春得脾而难疗,冬见心而不治,反以微邪为可畏者。何也?解者谓∶本脉得令,而兼带妻脉,则为微邪,不治自愈。(如夏令见洪肺,略带涩也。)若本脉全无,而独见妻脉,则不可以微邪论也。(如夏令脉涩而不洪,是全见妻脉也,恐金生水,来克火,故不治。)当细察之。

- 五邪说《医碥》
- 五邪秘方《华佗神方》
- 五邪汤《备急千金要方》
- 五邪脉《中医名词词典》
- 五邪微甚《伤寒直格》
- 五邪方五首《外台秘要》
- 五邪之刺《类经》
- 五邪刺《中医词典》
- 五泄《中医名词词典》
- 五邪刺《黄帝内经太素》
- 五泄《中医词典》
- 五邪《伤寒直格》
- 五心烦热《中医词典》
- 五邪《内经评文》
- 五心烦热《药症忌宜》
- 五邪《灵枢悬解》
- 五心烦热候(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 五邪《中医名词词典》
- 五辛汤《备急千金要方》
- 五邪《黄帝内经·灵枢》
- 五星《灵素节注类编》
- 五效丸《外科传薪集》
- 五星升降不前解《类经图翼》
- 五香枳实汤《备急千金要方》
-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歌《医宗金鉴》
- 五香丸《外科传薪集》
-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歌《运气要诀》
- 五香丸《备急千金要方》
- 五星应化占《医学纲目》
- 五香兔肉《保健药膳》
- 五星之应《类经》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