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论
以周身言,则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而以躯壳言,则皮肤为表,骨肉为里。以脏腑言,则腑为表,脏为里也。以经脉言,太阳阳明为表,三阴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而于表中又分表里,则太阳乃表之表,阳明乃表之里。于里中又分表里,则太阴为里之表,少阴为里之中,厥阴为里之里也。故伤寒传经之次,首太阳,次阳明,次少阳,次太阴,次少阴,次厥阴。按太阳之腑为膀胱,阳明之腑为胃,二腑皆贮物,泻而不藏,外通出表,故其经脉属表。太阴之藏脾,少阴之藏肾,厥阴之藏肝,皆贮精,藏而不泻,不能外出,故其经脉属里。少阳之府胆,所贮精汁,类于物,则似腑也,然亦藏而不泻,则又似脏,故其经脉属半表半里,此无可疑。独肾位肝下,最属深藏,其经脉应为里之里,乃反为里之中,此则不能无疑。岂经脉虽连系于脏腑,而其表里层次,自以其行于肌肤之浅深分,不照脏腑之部位为次序耶?且此止言足经耳,若手经之次第,亦有可得而言者耶?窃疑《内经·热病论》论伤寒传经之次,乃仿运气,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之说以为言。然此乃言客气之次第,恐未可为病机之据也。且运气之说,亦谬而不足信矣。

- 表里论《医碥》
- 表里两证俱见歌《伤寒百证歌》
- 表里配穴法《中医词典》
- 表里俱虚证十二 太阳百三十四《伤寒悬解》
- 表里上下论《医学源流论》
- 表里俱虚证八 太阳六十三《伤寒悬解》
- 表里实热《经验麻科》
- 表里俱虚证《医学摘粹》
- 表里殊法《四圣悬枢》
- 表里俱虚证《中医词典》
- 表里双解《中医名词词典》
- 表里俱实证《医学摘粹》
- 表里双解《伤寒说意》
- 表里俱实证《中医词典》
- 表里双解《中医词典》
- 表里俱热证《医学摘粹》
- 表里水歌《伤寒百证歌》
- 表里俱热证《中医词典》
- 表里所当汗下《此事难知》
- 表里俱热《证治准绳·幼科》
- 表里同病《中医名词词典》
- 表里俱热《中医名词词典》
- 表里同病《中医词典》
- 表里俱见症《医效秘传》
- 表里同异《四圣悬枢》
- 表里俱见《疡医大全》
- 表里虚实《医述》
- 表里俱寒证《医学摘粹》
- 表里虚实《医效秘传》
- 表里俱寒证《中医词典》
- 表里虚实歌《伤寒百证歌》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