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小便不禁
不知而出为遗,知而不能忍为不禁,比小便数为甚,故另为一篇。多由肺肾虚寒,气不能摄,补中益气汤(见气)送肾气丸。(见虚损。)大抵上虚补气,下虚固脱。睡着遗尿,大菟丝子丸(见咳嗽),猪脬炙碎煎汤下。韭子丸、六味丸(见虚损)去泽泻,加故纸四两,益智仁、人参各三两、肉桂一两。老人尿不节,山茱萸一味最妙。产后不禁,血气兼虚,八珍汤(见虚损)。以上皆言虚寒之证,亦有热甚神昏,尿出不知者,即《伤寒论》所谓直视失溲也,此为死证。热甚,阳邪盛也,失溲,阴失守也,故死。河间谓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肝经,廷孔郁结之极,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故遗尿不禁。(肝主疏泄,郁极则泄愈甚。)后人又推展之,谓各脏腑之热,皆能令小便不禁,皆热证也。实热者,神芎导水丸,(见肿胀。)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一服利,即止后服。
薛立斋治因劳发热作渴,小便自遗,(肝火疏泄。)或时闭涩,(肝血虚故涩,气郁故闭也。)作肝火血虚,阴挺不能约制,午前服补中益气汤,(见气。升散其郁。)加山茱、山药,午后服六味丸。(见虚损。滋阴养血。)月余悉退,此虚热也。有洗手足,尿即急,不能忍者,岂房劳伤肾,尿为火持不下,得水则阳得阴化,故尿出乎?又岂肾冷不摄,得水则益其冷,而即出乎?然阴性迟,火性急,似当以前说为是。(大抵内水与外水相感应之理。)

- 遗尿、小便不禁《医碥》
- 遗尿(伤寒补遗)《古今医统大全》
- 遗尿不禁《医碥》
- 遗尿《女科证治准绳》
- 遗尿第七十七问《婴童百问》
- 遗尿《药症忌宜》
- 遗尿方六首《外台秘要》
- 遗尿《广瘟疫论》
- 遗尿歌《伤寒百证歌》
- 遗尿《中医儿科学》
- 遗尿候《诸病源候论》
- 遗尿《邵兰荪医案》
- 遗尿候《诸病源候论》
- 遗尿《医学心悟》
- 遗尿候《诸病源候论》
- 遗尿《古今医案按》
- 遗尿论《胎产心法》
- 遗尿《保婴撮要》
- 遗尿门(三则)《辨证录》
- 遗尿《济阴纲目》
- 遗尿门(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 遗尿《寿世保元》
- 遗尿秘方《华佗神方》
- 遗尿《证治准绳·女科》
- 遗尿失禁《证治准绳·女科》
- 遗尿《张氏医通》
- 遗尿失禁《卫生易简方》
- 遗尿《证治准绳·幼科》
- 遗尿失禁《女科证治准绳》
- 遗尿《幼幼新书》
- 遗尿失禁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