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遇事而惊者,由于外也;因病而惊者,动于中也。心为热所乘,则动而惊。而属之肝胆者,以肝主动,而胆虚则善惊也。(胆小及胆大而虚者,皆善惊,由血液不足也。血液者水也,水主静,水足则静而不易动,故不惊。)心肝赖血以养,血虚则心之神无所根据,肝之魂亦不藏。五脏之热,皆得乘心而致惊。《经》谓∶阳明病者,恶人与火,(胃热则恶人之扰与火之热,不得安静清凉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木生火而主动故也。)举阳明可概其余矣。
内火之惊,脉多浮数;外事之惊,脉多浮动,动脉如豆摇摇不定是也。黄连安神丸。惊则气上,以重坠之药镇其浮越。(丹砂、龙骨之类。)由于火盛血虚者,甘寒滋润之剂以泻心补血。
惊则心神出而舍空,液入成痰,拒其神不得归,而惊不能已,十味温胆汤、养心汤、寿星丸、(见狂癫。)控涎丹(见痰)加辰砂、远志。惊由于火,而致火多端,有五饮停蓄郁成火者,五饮汤丸。(见痰饮。)由湿郁成热者,羌活胜湿汤。(见伤湿。)因寒而郁成热者,散寒火自退。热郁有痰,寒水石散。气郁有痰,加味四七汤。睡卧不安,时时惊觉者,温胆汤加枣仁、莲肉,以金银同煎,吞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惊者平之,子和谓平,乃平常之义。如闻响而惊者,常击物作响,使习闻如平常,则不惊矣。

- 惊《医碥》
- 惊《临证指南医案》
- 惊《医碥》
- 惊《临证指南医案》
- 惊《古今医案按》
- 惊《证治准绳·杂病》
- 惊《古今医案按》
- 惊《证治准绳·类方》
- 惊《儒门事亲》
- 惊《张氏医通》
- 惊《明医指掌》
- 惊《证治准绳·幼科》
- 惊《银海指南》
- 惊《证治准绳·幼科》
- 惊《也是山人医案》
- 惊《医述》
- 惊怖《中医词典》
- 惊《推求师意》
- 惊产《中医词典》
- 惊《中医词典》
- 惊产《竹林女科证治》
- 荆叶《名医别录》
- 惊瘛《中医词典》
- 荆石茶《茶饮保健》
- 惊搐《景岳全书》
- 荆三棱《本草乘雅半偈》
- 惊搐《中医词典》
- 荆三棱《中药学》
- 惊搐《经验麻科》
- 荆三棱《得配本草》
- 惊搐《医学纲目》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