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脊强痛
督脉主脊。经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别走太阳,实则脊强,取之所别也。(刺灸之。)大肠筋挟脊。心脉与脊里细筋相连贯,故心痛有连背者。脾筋着脊。
肾筋脉贯脊,脊髓空则痛。膀胱筋脉挟脊,上项,为风寒湿所袭,则倔强不能屈伸,取本经 中血络。背上两角为肩解,小肠脉出之,肩解下成片肉为肩胛,大小肠筋脉俱绕之。又肩背属肺部分。太阳中风湿,经脉不行,脊痛项强,不可回顾,羌活胜湿汤(见伤湿)。兼气实郁滞者,则常常作痛,加木香、陈皮、香附。气虚郁滞者,则时止时痛,加升、柴、参、 。血虚郁痛者,则夜甚时止,加归、芍。血瘀郁痛者,则夜痛不止,加姜黄、灵脂、红花。风盛项背强,加威灵仙。湿盛肩背重,加二术。痰气凝滞则呕眩,本汤送青州白丸子(见中风)。看书封弈,久坐而脊背痛者,补中益气汤(见气),或八珍(见虚损)加黄 。喘咳气逆,肩背痛,汗出,肺实也,热也。肺虚亦痛,觉寒,少气不足以息,当补气。肾气上逆,先背痛,后及肩,和气饮(见肿胀)
加炒盐、小茴。当肩背一片冷痛,而用神保丸者(见伤饮食),此有积气故也。素虚人,或病后,或发汗过多,心隔间痛引乳胁或肩背,此气上逆,当引使归元。有患肩胛缝一线痛起,上跨肩,(肩背属小肠经。)至胸前侧胁止,(胆经。)昼夜不息。
丹溪谓因思虑伤心,(心血虚而火动。)移于小肠,及虑不能决,又归之胆,(胆火亦动。)子来乘母,为实邪,以人参四钱,(思虑则气结不行,故补其气以行之。)木通二钱(引火从小肠出)煎汤,下龙荟丸(见胁肋痛。除肝胆火)而愈。

- 背脊强痛《医碥》
- 背脊骨折法《中医词典》
- 背胛节痛《丹溪手镜》
- 背脊骨折《中医词典》
- 背胛中间《中医词典》
- 背脊骨痛《中医词典》
- 背解《中医词典》
- 背脊骨伤《证治准绳·疡医》
- 背疽《中医词典》
- 背脊骨伤《伤科补要》
- 背疽《儒门事亲》
- 背骨痛《傅青主男科》
- 背疽《儒门事亲》
- 背骨《医宗金鉴》
- 背疽《外科理例》
- 背骨《正骨心法要旨》
- 背疽(外科理例 下)《古今医统大全》
- 背骨《中医词典》
- 背疽方总论《集验背疽方》
- 背腹部二穴《神应经》
- 背疽夹青《外科传薪集》
- 背缝《中医词典》
- 背疽其源有五《集验背疽方》
- 背法《中医词典》
- 背疽肿漫寻头灸法《外科精要》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医学入门》
- 背偻《中医词典》
- 背恶寒歌《伤寒百证歌》
- 背偻候《诸病源候论》
- 背恶寒《医效秘传》
- 背面穴道证治《灸法秘传》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