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吐由口出,古人谓是胃腑之血。张景岳则谓出于口者,有咽与喉之异。喉为肺之上窍,而兼总五脏之清道,故诸脏之血,皆得从清道以出于喉,不独肺也。咽为胃之上窍,而兼总六腑之浊道,故诸腑之血,亦皆得由浊道以出于咽,不独胃也。
五脏之气皆禀于胃,则五脏之病亦皆及于胃。如怒则气逆而呕血,肝病也。欲火上炎而呕血,肾病也。而其血皆由胃脘以出,则是出于喉者止五脏之血,而出于咽者,不只六腑之血矣。按景岳之说甚是,然何以别之?大抵由肝肾而出者,往往倾盆而来,如潮之涌,此雷龙之火暴发乘胃所致。肝、肾、胃血俱出,彼时喘息不定,面如醉酒,心神烦乱,少刻火退神清,面白气平,血乃渐止。若胃火自病,其势不甚暴烈,所出必不若是之多也。凡血色初吐鲜红而散,少停一、二时再吐,则略紫而凝,久而又吐,则黑而结块。若吐血不停,则初吐者为上焦近血,色鲜红。后出者为中下焦远血,其色深红。吐后未尽余血,色淡或糖色,或粉红色。

- 吐血《医碥》
- 吐血《临证指南医案》
- 吐血《张聿青医案》
- 吐血《寿世保元》
- 吐血《保婴撮要》
- 吐血《证治准绳·杂病》
- 吐血《证治汇补》
- 吐血《证治准绳·女科》
- 吐血《儒门事亲》
- 吐血《证治准绳·类方》
- 吐血《明医指掌》
- 吐血《张氏医通》
- 吐血《卫生易简方》
- 吐血《证治准绳·幼科》
- 吐血《医学摘粹》
- 吐血《杂病广要》
- 吐血《丹溪心法》
- 吐血《医述》
- 吐血《医学心悟》
- 吐血《医学入门》
- 吐血《吴鞠通医案》
- 吐血《续名医类案》
- 吐血《血证论》
- 吐血《幼幼新书》
- 吐血《周慎斋遗书》
- 吐血《医宗金鉴》
- 吐血《松峰说疫》
- 吐血《医宗金鉴》
- 吐血《松峰说疫》
- 吐血《医学纲目》
- 吐血《伤寒六书》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