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痛
(腋下为 , 下为胁,胁下为肋,肋下为季胁,季胁下为 。)
肝胆脉布胁,而心包络筋脉亦挟胁。肝脉布肋,而脾筋亦结肋。胆筋脉乘季胁,而肺筋亦抵季胁。胆脉乘 ,是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大概分气血食痰四种,而怒气瘀血居多,治者须分左右,审虚实。左痛多留血,或肋下有块,右痛多气郁,气郁则痰亦停,然左血右气,亦难泥定。大抵瘀血按之痛,不按亦痛,痛无时息,而不膨胀。气痛则时止而膨,得嗳即宽,以此辨之。胁痛火实者,忌陈皮、生姜、细辛,能令肝胀。(火盛忌热药,三者性热,而味又辛散,火得风而益炽也,故忌之。)
龙荟丸,柴胡、青皮必用。肝火郁甚,用黄连、龙胆草等苦寒直折,火愈郁愈烈。
用大栝蒌一枚,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妙,栝蒌甘寒润滑,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也。详《准绳》。气实痛,枳壳、青皮、姜黄、香附、甘草,有痰加苍术、半夏、白芥子。枳壳乃治胁痛的剂,必用。死血阻滞,必日轻夜重,午后发热,脉短涩,桃仁承气汤(见血)加鳖甲、青皮、芎、归之属。痰饮痛,脉沉弦滑,导痰汤(见痰)。食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煮黄丸(见心痛)治胁下 癖痛,如神。悲哀伤肝,气引两胁疼痛,枳壳煮散。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宜补肾,加芎、归之类和血。酒色太过,胁下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甚危,惟大补气血而已。虚冷作痛,不宜疏散,须辛热补剂。肝虚,视物不明,筋脉拘急,面青爪甲枯,胁引小腹痛,补肝汤。凡痛而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 胁肋痛《医碥》
- 胁肋痛《圣济总录》
- 胁肋痛《医碥》
- 胁肋生核《医门补要》
- 胁肋痛《女科切要》
- 胁肋疽《中医名词词典》
- 胁肋痛方二首《外台秘要》
- 胁肋部《类经图翼》
- 胁肋痛论《胎产心法》
- 胁肋《医学见能》
- 胁肋痛论《妇科秘书》
- 胁肋《经络全书》
- 胁肋痛秘方《华佗神方》
- 胁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胁肋胀痛《中医词典》
- 胁疽门主方《疡医大全》
- 胁肋胀痛《正骨心法要旨》
- 胁疽(外科理例 下)《古今医统大全》
- 胁肋胀痛《医宗金鉴》
- 胁疽《回生集》
- 胁肋胀痛《证治准绳·疡医》
- 胁疽《奇效简便良方》
- 胁漏出水《奇效简便良方》
- 胁疽《外科理例》
- 胁满《中医词典》
- 胁疽《证治准绳·疡医》
- 胁满《伤寒大白》
- 胁疽《中医词典》
- 胁满痛《医学纲目》
- 胁窌《中医词典》
- 胁满痛《医述》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