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木香 附子 槟榔 青皮(醋炒) 陈皮 浓朴(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一宿炒) 枳壳(麸炒) 砂仁(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麝香(一钱,细研)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钱半)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皂荚(一两,酥炙,去皮弦)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温服。
□
硫黄 附子(炮) 木香 全蝎 荜澄茄 吴茱萸(洗,炒,各半两) 干姜(炮,二钱半)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生姜汤下三五十丸,并二三服,热投之,衣被取汗。
□
□
□
柴胡 羌活(各一钱) 本 甘草(各八分) 半夏(汤泡) 升麻(各七分) 白葵花(五朵,去心) 归身(酒洗浸,六分) 人参 防风 桃仁(汤浸,去皮,研) 郁李仁(汤浸,去皮,各五分) 干姜(炮) 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黄 草豆蔻(面煨,去皮秤,各一钱) 陈皮(五分) 上伴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黄柏(五分,酒浸) 黄连(三分,酒浸) 枳壳(三分) 生地黄(三分,酒浸) 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次入∶细辛(二分) 川芎 蔓荆子(各三分) 预一日用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药,前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忌肉食。
□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咀,每服五钱,水煎。

- 腹痛《医碥》
- 腹痛《医碥》
- 腹痛《医学正传》
- 腹痛《临证指南医案》
- 腹痛《张聿青医案》
- 腹痛《普济方·针灸》
- 腹痛《古今医鉴》
- 腹痛《寿世保元》
- 腹痛《济阴纲目》
- 腹痛《证治准绳·杂病》
- 腹痛《济阴纲目》
- 腹痛《证治准绳·疡医》
- 腹痛《保婴撮要》
- 腹痛《证治准绳·女科》
- 腹痛《万病回春》
- 腹痛《证治准绳·女科》
- 腹痛《古今医案按》
- 腹痛《证治准绳·类方》
- 腹痛《古今医案按》
- 腹痛《张氏医通》
- 腹痛《证治汇补》
- 腹痛《张氏医通》
- 腹痛《石室秘录》
- 腹痛《证治准绳·幼科》
- 腹痛《明医指掌》
- 腹痛《证治准绳·幼科》
- 腹痛《医学心悟》
- 腹痛《证治准绳·幼科》
- 腹痛《仁术便览》
- 腹痛《证治准绳·幼科》
- 腹痛《伤寒大白》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