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
乌梅(三百个,酸以静虫)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蜀椒(四两,去子,辛热,三味以伏虫)
黄柏(六两,寒苦) 黄连(一斤,苦寒,二味以下虫) 附子(六两,炮,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二味以济连、柏之寒) 当归(四两,辛温) 人参(六两,甘温,二味以补血气)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
鹤虱 槟榔 苦楝根(东引者,各一两) 胡粉(炒,一两) 使君子 芜荑(各五钱) 枯矾(二钱半)
面糊丸,末服亦可。
□
黑牵牛(取头末) 大黄 槟榔(各八两) 雷丸(醋煮) 南木香(各一两) 沉香(五钱) 上将黑牵牛、大黄、槟榔和一处为末,以大皂角、苦楝皮各四两煎汁,法水为丸,如绿豆大,后以雷丸、木香、沉香和一处研末为衣。每服三四十丸,五更用砂糖水送下,或作末服亦可。
□
槟榔 牵牛(各半斤) 雷丸(一两半) 苦楝皮(一两) 大黄(四两) 皂角(半斤) 三棱 蓬术(各二两,另研,同醋煮) 木香(随意加入) 上为细末,煮皂角膏子煮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钱,四更时分冷茶送下。小儿一钱,下虫后白粥补之。
□

- 虫《医碥》
- 虫《临证指南医案》
- 虫《医碥》
- 虫《证治准绳·杂病》
- 虫《张聿青医案》
- 虫《证治准绳·类方》
- 虫《顾松园医镜》
- 虫《张氏医通》
- 虫《本经逢原》
- 虫《续名医类案》
- 虫《本草从新》
- 虫《冯氏锦囊秘录》
- 虫《得配本草》
- 虫《本草易读》
- 虫《本草崇原》
- 虫《汤液本草》
- 虫《丹溪手镜》
- 虫《本草衍义》
- 虫《本草便读》
- 虫《新修本草》
- 虫《名医别录》
- 虫《本草经集注》
- 虫《本草分经》
- 虫《食鉴本草》
- 虫《本草撮要》
- 虫《中医词典》
- 虫《也是山人医案》
- 虫《千金翼方》
- 虫《药征续编》
- 舂杵头细糠《名医别录》
- 虫《陈氏幼科秘诀》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