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当归 川芎(各二钱) 芍药 熟地黄 陈皮(各一钱半) 甘菊花(一钱) 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
旋复花 半夏 橘红 干姜(各一两) 槟榔 人参 甘草 白术(各半两) 锉,每服一两,姜水煎。
□
猪牙皂角(一个) 玄胡索(一分) 青黛(少许) 上为末,水调豆许,鼻内灌之,其涎自出。
先仰卧灌鼻,俟喉中酸味,即起身,涎退场门,咬铜钱一文任流下。
□
天雄(炮,去皮) 细辛(洗去土,多三钱) 山茱萸(去核) 干姜(炮,各五两) 防风 山药(炒,各七两) 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下。
□
红豆(炒) 干姜(炮) 陈皮(去白,各三钱)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茯苓(去皮,各二两) 肉桂(去粗皮) 川乌(炮,去皮,各两半) 附子(炮,去皮尖) 山药(姜汁浸炒) 川芎 乌药(去木) 干葛(各一两)
黄(炙,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加生姜三片,枣一枚,盐少许,食前温服。
□
好辰砂 草乌 瞿麦 黄药子(各一两) 上为粗末,瓷碗一个,以姜汁涂炙数次,入砂在内,上铺诸药,复以盏盖了,掘一小坑,安碗在内,用熟炭五斤, 令火尽,吹去草药灰,取辰砂研细,或只独用辰砂末。每服一钱半,淡姜汤下。或加用鹿茸,去毛,切片酒浸,为末,三两,和黄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人参汤调下,空心服。熟砂有毒,更宜斟酌。
□
天麻(五分) 半夏(汤洗,一钱半) 白术(一钱) 人参 苍术 橘皮 黄 泽泻 白茯苓(各五分) 神曲(一钱,炒) 大麦 (一钱半) 干姜(三分) 黄柏(二分)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钟,煎一钟,去渣热服,食前。

- 眩晕《医碥》
- 眩晕《医碥》
- 眩晕《张聿青医案》
- 眩晕《临证指南医案》
- 眩晕《古今医鉴》
- 眩晕《寿世保元》
- 眩晕《万病回春》
- 眩晕《证治准绳·杂病》
- 眩晕《顾松园医镜》
- 眩晕《证治准绳·疡医》
- 眩晕《古今医案按》
- 眩晕《证治准绳·女科》
- 眩晕《证治汇补》
- 眩晕《证治准绳·类方》
- 眩晕《卫生易简方》
- 眩晕《张氏医通》
- 眩晕《医学摘粹》
- 眩晕《医述》
- 眩晕《医学摘粹》
- 眩晕《医宗金鉴》
- 眩晕《医学心悟》
- 眩晕《女科秘旨》
- 眩晕《金匮翼》
- 眩晕《重订灵兰要览》
- 眩晕《仁术便览》
- 眩晕《正骨心法要旨》
- 眩晕《回春录》
- 眩晕《全生指迷方》
- 眩晕《医学实在易》
- 眩晕《中医词典》
- 眩晕《医宗己任编》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