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
(取牙)
男子八岁肾气实而生齿,三八而真牙生,五八则齿槁,八八而齿去矣。女子亦然,以七为数。盖肾主骨,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故随天癸为盛衰。又胃经之支者,入于上齿;大肠经之支者,入于下齿。故肾髓足、肠胃实则齿坚牢,虚则齿摇动。齿痛者,皆齿之根肉痛也,由风热湿之邪入聚为液、为涎,与齿间之气血相搏击而痛。湿热盛则痛且肿,风热盛则痛而不甚肿。又湿热生虫,蚀其牙根,则亦痛。又风热盛,搏击于血则血出,甚则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名齿龋。龈肉消蚀则齿根露而挺出,名齿挺。肾热则齿色黑而槁,肾竭则面亦黑。
齿痛,肾虚无热者,但摇动不痛。痛必因风火与虫。风有外风,有内风,内风即热气,外风则外感之风寒也。内有火,为外风所郁则益烈,故痛甚。亦有头脑感受风寒,脑痛连齿者,羌活附子汤发散之,此肾经虚而犯风寒也。齿属肾,脑亦属肾,寒邪犯肾为伤根本,宜急治,缓则不救,(真头痛者必死,是也。)白芷散亦可。此证必喜热,齿亦不肿、不蛀,盖暴病也,与素病齿者异。若不连脑,止连头项者,乃外风郁热于内也,立效散。湿热甚而痛者,承气汤(见大便不通)下之;轻者,清胃散。六郁而痛者,越鞠丸。(见郁。)风热而痛者,独活散,不愈,茵陈散。中气虚而痛,(清阳不升而浊火上炎也。)补中益气汤。(见气。此证多有齿缝胀不能嚼者。)
肾经虚热者,六味丸。(见虚损。)诸证未能细辨,且与消风散(见头痛。)揩抹。又并宜香附(炒黑)。
三分,炒盐一分,研擦。又石膏、胡椒为末擦,立愈。牙痛用清凉药反甚者,从治之,荜茇、川椒、薄荷、荆芥、细辛、樟脑、青盐为末擦,则热散而不郁。得热则痛,得凉则止,常欲吸冷风者,以黄连、梧桐律之苦寒,薄荷叶、荆芥穗之辛凉,治其湿热,更以升麻引入胃经,以羊角灰引入肾经,加麝香少许为末擦。又以调胃承气汤(见大便不通)去芒硝加黄连,下三五次。胃热致痛不可忍,连头脑,满面发热大痛,其齿喜寒恶热,清胃散。亦有得寒而反痛者,热被郁也;亦有恶风寒者,热已为风寒所郁故恶也,金沸草散(见咳嗽。)齿缝有红肉努出者,消风散(见头痛),临卧茶点服。仍入荆、防、白芷、蜂房之属煎,频漱口。亦有寒热并恶者,寒热之邪混杂作痛也,宜当归龙胆散、益智木律散。恶寒之情多于恶热者,寒多热少也,草豆蔻散。恶热之情多于恶寒者,热多寒少也,立效散、麝香散。上牙疼,升麻散,恶热者,灸足三里。下牙疼,白芷散,恶寒者,灸三间。肾虚牙浮长,动摇欲脱而痛者,六味丸、八味丸、(并见虚损。)黑锡丹(见呃逆。)择用。齿长渐至难食,名髓溢。盖肾水不藏而浮泛之故,白术煎汤漱服。长用刷牙,牢牙散、白牙散、羊胫散。
龋蛀,数年不愈,当作阳明蓄血治之,桃仁承气汤(见血)料,丸服。好酒者多患此。(参血证齿衄。)蛀牙痛,芦荟白胶香塞蛀孔内。松脂锐如锥者,塞孔中,少顷虫出脂上。温米醋漱出虫,愈。天仙子烧烟,用竹筒抵牙,引烟熏之,虫即死。水瓦片置油拌韭子烧烟,阁在水碗上,以漏斗覆之,熏牙,虫如针者皆落水中。
虫出穴空而痛者,乳香炙软实之。樟脑、川椒各五分,研碎放铜杓内,茶钟盖,稠面封四围,勿令走气,微火升之,少顷觉闻樟脑气取起,地上候冷揭开,药俱升在钟底,入瓷器收贮。每用少许塞痛处,立愈。
牙龈宣露,蔓荆子、生地黄、地骨皮、青蒿各一两,郁李根皮二两,每用五钱水煎,热含冷吐。蚯蚓屎水和为泥,火 赤,研如粉,腊月猪脂调敷,日三次。
牙齿不生,黑豆三十枚,牛粪火烧,令烟尽取出细研,入麝香少许研匀。先以针挑破不生处,令血出乃涂药,不可见风,忌酸咸物。露蜂房散、川升麻散。
牙槽风,齿痛不已,龈肉连颊浮肿、紫黑、出血、腐烂,口疳药内加牛黄,倍珍珠、儿茶,频吹。久不愈,牙缝出脓,甚则齿落,名牙漏,(上边龙门牙落,不治。)外吹疳药,内用滋阴降火之剂。又牙槽风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者,名牙疳。
臭秽难近,清胃散。有风加防风,甚则用芜荑消疳汤数下之。牙疳烂黑,防穿腮,芦荟消疳饮,外用人中白散。疳速者,一日烂一分,两日烂一寸,杀人最速,名走马疳。鼻梁发红点如朱,及上唇龙门牙落者死,口疳药(见口)加牛黄。小儿痘后毒发,多此证。或用绿矾一块,安铁绣器上烧干,先用青绢蘸浓茶搅口净,乃敷之。若恶寒喜热,胃气伤者,补中益气(见虚损)。
牙痈,俗名牙蜞,初起龈肉或上、或下、或内、或外肿硬成条是也,口疳药吹之。牙咬,牙尽处肿也。初起势盛,夜尤痛甚,清阳散火汤,外用金、碧二丹吹。(并见咽喉。)若牙关紧闭,用黄熟香削钉,渐渐撬进,牙关渐开,即吹之。牙肉肿如豆大,或内或外,无定处,先用金丹,后用口疳药。
穿牙疔,先二日牙痛,发寒热,后痛更甚,龈上发一紫块,龈肉皆紫黑者是。
主金丹加碧丹吹之,内服凉血、清火、解毒之剂。破者,口疳药加牛黄。小儿马牙,龈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将发此毒即打嚏,日日以针挑之。牙楚,因食酸所致,胡桃解之。
满口牙出血,枸杞为末,煎汤漱之,然后吞下,立止。又马粪烧灰存性,擦之立止。

- 齿《医碥》
- 齿《证治准绳·杂病》
- 齿《医碥》
- 齿《证治准绳·类方》
- 齿《外科心法要诀》
- 齿《证治准绳·幼科》
- 齿《外科大成》
- 齿《医述》
- 齿《冷庐医话》
- 齿《续名医类案》
- 齿《丹溪手镜》
- 齿《幼幼新书》
- 齿《友渔斋医话》
- 齿《医宗金鉴》
- 齿《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齿《正骨心法要旨》
- 齿《脉因证治》
- 齿《经络考》
- 齿《名医别录》
- 齿《中医词典》
- 齿《慈幼新书》
- 齿《经络全书》
- 齿(齿所)《中医词典》
- 尺诊《黄帝内经太素》
- 齿(匿^虫)《中医词典》
- 尺泽(合穴)《子午流注说难》
- 齿(龋蛀、骨槽风)《张氏医通》
- 尺泽《针灸学》
- 齿?《圣济总录》
- 尺泽《中医词典》
- 齿本《中医词典》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