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凡病多属火。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此一火也,治宜清凉。气不足亦郁而成火,东垣所谓阳虚发热也,又一火也,治宜甘温以补其气,少加甘寒以泻其火。
外感暑热燥气,增助内气成热,此一火也,治宜辛润清凉。外感风寒湿气,闭郁表气成热,亦一火也,治宜辛温发散。内伤饮食辛热之物,致火得热益炽,此一火也,宜以苦寒之剂消导之。内伤饮食生冷之物,致火被遏愈怒,又一火也,治宜辛热之剂消导之。肾水虚,致令下焦之火上炎,此一火也,治宜六味,(见虚损。)壮水以制阳光。肾阴盛,逼其浮游之火上升,又一火也,治宜八味(见虚损),益火以消阴翳。又凡动皆属火,醉饱火起于胃,大怒火起于肝,悲哀火起于肺,房劳火起于肾,五脏火炽,心火自焚。种种已散见于各篇中,而发热篇更详,细阅自见。夫人非寒则热,非实则虚耳。今寒热虚实皆能生火,然则凡病多属火,河间、丹溪之言,岂不信哉?
而张景岳辈不达其旨,极力谰诋,亦已过矣。或曰∶虚火既不可用寒凉,是有火之名,无火之实,故景岳诸公直谓之非火,子何訾之乎?曰∶虚火不可用寒凉,谓苦寒之味耳,若甘寒之品,何可废乎?盖虚火有二∶其一可用温热,如内寒外热,下寒上热等证是也,目为非火犹可也。其一宜用甘寒,水虚火炎者是也,目为非实火则可,竟目为非火,可乎?至于滞下、消渴、吞酸、虫疳等证,明明属热者,亦概目为非火,且反谓之为寒,真菽麦不辨者矣。彼意以为必目之为非火,而后人不敢用寒凉,不知立论失实,徒起后人之疑也。今夫驽马之驾而败,尽人而知之矣。
直言此为驽马不可驾,未有不信者也。必谓之非马也,鹿也,谁则信之乎?不信则有驾之而败者矣。是非火之说,固将使人不信而用寒凉也。熟若仍其虚火之名,而明夫不可用寒凉之故、之为,实而可信哉。
或谓上世人所禀浓实,可任攻伐;晚近人所禀薄弱,止宜温补,谬也。丹溪去景岳不过二百余年,如果禀赋强弱相悬如是,将数千百年而后,人皆变为阴鬼乎。
惟古人谓劳扰之人多火,与安静者不同;黑瘦之人多火,与肥白者不同,其说深为得理。
桂、附引火归元,此为下寒上热者言之,若水涸火炎之证,上下皆热,不知用此引火引归何处。今日医者动用桂、附,动云引火归元,杀人如麻,可叹也。(说详八味丸方注。)
凡病有形者是痰,无形者是火。如红肿结块,或痛或不痛,皆形也,痰也。(按结块肿而不痛、不红者,纯痰也;红肿而痛者,兼火也。)但痛不肿者,无形也,火也。(又谓湿火肿而不痛,燥火痛而不肿,亦此意也。)又谓胀痛是湿火,筋缩痛是燥火。(又谓平时筋不缩,偶直足一曲即缩是火。盖火性欲舒伸,一屈则激而暴发,陡然抽击。观蛇之动而击曲,是其象也。)又谓火证、睡觉忽腰背重滞,转觉不便,(睡则火敛于内,蒸其血液滞于腰背也。腰背着席,故滞。)隆冬薄衣不冷,非壮盛,食时有涕无痰,(痰为食压暂下,故无痰。火气得谷气助之上升,故化涕以出。)不食时有痰无涕。弱证,左侧睡则心左坠一响,右侧睡则心右坠一响,(弱证人,心血少,易于动,故转侧则倾坠。与火气相搏击,故响。)心中滴滴当当响,(火气搏击心血作响。)头眩耳鸣。心火,黄连、生地、木通。小肠火,木通。肝火,柴胡,片芩佐之。胆火,龙胆草。脾火,白芍。胃火,石膏。肺火,黄芩,桑皮佐之。大肠火,子芩。肾、膀胱火,知母、黄柏。凡用知、柏、芩、连等寒药,少加枳壳行之,否则凝滞。又寒凉药不可久服,致伤脾胃,不救。三焦火,山栀。上中二焦火,连翘。虚火,姜皮、竹叶、麦冬、童便、生甘草、生姜缓之散之,或参、 等补之。实火热甚,黄芩、黄连、山栀、黄柏。宜下者,芒硝、大黄。血虚发热,当归、生熟地。无根之火,游行作热,(肾水干涸,相火上炎也。阳以阴为根,肾阴虚,故曰无根。)六味丸(见虚损)加元参,作汤服。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肾阳虚极欲脱。)十不救一,六味加肉桂五钱作汤。外用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引火下行。燥火,归、地、麦冬。湿火,苍术、茯苓、猪苓、木通。郁火,重按烙手,轻按不觉,取汗则愈。过食生冷,遏少阳之火于脾部者,升、柴、葛根、羌活、细辛、香附、葱白。肝火郁,青黛。

- 火《医碥》
- 火《张氏医通》
- 火《顾松园医镜》
- 火《续名医类案》
- 火《古今医案按》
- 火《推求师意》
- 火《本草求真》
- 火《杂病治例》
- 火《本草新编》
- 火《中医词典》
- 火《儒门事亲》
- 火《中医名词词典》
- 火《明医指掌》
- 活子时《中医词典》
- 火《明医指掌》
- 活幼指南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火《明医指掌》
- 活血住痛散(加减活血住痛散)《救伤秘旨》
- 火《明医指掌》
- 活血住痛散《救伤秘旨》
- 火《丹溪心法》
- 活血应痛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火《周慎斋遗书》
- 活血通经《中医词典》
- 火《丹溪治法心要》
- 活血藤《中药炮制》
- 火《校注医醇剩义》
- 活血散《明目至宝》
- 火《银海指南》
- 活血散《仁术便览》
- 火《医学启源》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