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自汗属热者,宜清火,胃实者宜下,凉膈散、白虎汤、(并见发热。)承气汤(见大便不通)酌用。气虚者,生脉散(见中暑)、补中益气汤(见气),加麻黄根、浮麦。血虚者,当归六黄汤加地骨皮。血气并虚者,黄 建中汤(见劳倦)。自汗畏冷,虽炎天必棉衣,乃火郁伏于内,不达于表,故外畏寒而内实热也,防风汤。湿痰自汗,须去痰导湿。每饮食即汗出,益胃散。不论冬夏,额上长有汗出,因醉后当风致之,名曰漏风,漏风汤。
病后汗常出,察其人精神饮食日增,是余邪欲散也,不须治之。若阴气未复,邪热尚存,须与清理。阳虚阴乘,(阴寒之气一逼,则虚阳浮越,而汗随出矣。)因自汗而厥者,黄建中汤(见劳倦)加附子,或 附汤。盗汗,当归六黄汤主之,无内热者,(表虚者,即内无火,而寐时阳气入里,久亦扰阴汗出)。防风汤、白术散。肝火,当归龙荟丸,(见胁痛。)有身热加地骨皮、柴胡、黄 、秦艽。肝虚加酸枣仁、实加龙胆草。右尺实大,黄柏、知母。脾虚,参、术、白芍、山药、白扁豆、浮麦。经霜桑叶末,茶调服。心虚热而阴气不敛者,睡则多惊,酸枣仁汤。心实热者多烦,当归六黄汤加连翘、丹皮、竹茹。虚劳盗汗,青蒿散。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证治准绳·疡医》
- 治法《医碥》
- 治法《证治准绳·幼科》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述》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宗金鉴》
- 治法《医碥》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丹台玉案》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外科启玄》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痘疹泄秘)《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伤寒门 上)《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大要《轩岐救正论》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大要九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