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说
六气,风、热、暑、湿、燥、寒也。风属木;暑、热皆属火,而分热为君火,暑为相火;(此与心为君火,肾为相火之说各别。)湿属土;燥属金;寒属水,此《内经》之说也。夫四时之气,春则温,夏则热,秋则凉,冬则寒。然温热蒸而为湿,凉寒肃而为燥,此四气之外,又添燥、湿二气也。湿极于夏,燥始于秋,故系湿于长夏,系燥于秋。一以终言,一以始言,乃互文以见意,非谓春无湿而冬无燥也。又四时皆有风,而属巽木,故系之春,岂夏秋冬无风乎?不言温凉者,以寒热为举隅,非谓春必当以风易温,秋必当以燥易凉也。此等最宜活看,倘若执运气之说,则于理难通矣。何则?阴阳水火,相为对待,本无偏胜,故四序不愆。若泥分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风木,则混冬月之节令入于春矣。分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热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暑火,则春夏混乱,火令过多矣。分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湿土,则秋气反多于夏,而土为失位矣。九秋皆属燥气,而割三节以与相反之湿,止存秋分、寒露、霜降三节,反取立冬一节以益之,牵混破碎,节序皆愆,尚可信乎?虽云阳有余阴不足,亦何至火二而水一。因分火为热暑二气,以致此盈彼缩,而四序皆愆,亦何为乎?窃谓温凉寒热四气,分布四时,铁板不易。燥湿二气,皆属之土,有寒湿,有热湿,有寒燥,有热燥,分布四季,月辰未为湿土,温热之所蒸也;戌丑为燥土,寒凉之所肃也,是为热湿寒燥。又火在地中而土燥,坤土次于离火之后是也。水在地中而土湿,艮土次于坎水之后是也。是为热燥寒湿。盖土德兼该,有如是也。风则无时不有,而秋冬更为凛烈,合之为七气,夫何不可之有哉。昔人谓《内经》非岐黄书,乃后人之假托,要未必出于一手,故有醇有疵,分别观之可耳。

- 六气说《医碥》
-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气司令《伤寒悬解》
- 六气胜复歌《运气要诀》
- 六气司天《灵素节注类编》
- 六气胜复歌《医宗金鉴》
- 六气所宜之味歌《古今医统大全》
- 六气迁正升降说《灵素节注类编》
- 六气天时民病《松峰说疫》
- 六气偏见《医学摘粹》
- 六气为病《医学启源》
- 六气偏见《四圣心源》
- 六气为病《伤寒直格》
- 六气名目《医学摘粹》
- 六气为病(六道同前)《医经国小》
- 六气名目《四圣心源》
- 六气为病歌《针灸大成》
- 六气客气主病歌《运气要诀》
- 六气为司天之岁《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六气客气主病歌《医宗金鉴》
- 六气先取化元(一首)《医经国小》
- 六气诀《中医词典》
- 六气相胜病治《类经》
- 六气解《四圣心源》
- 六气相杂须辩论《医学心悟》
- 六气解《伤寒说意》
- 六气详注《松峰说疫》
- 六气煎(新方)《虚损启微》
- 六气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气加临上下《脉诀汇辨》
- 六气有余不足《伤寒直格》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