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血
蓄血症,多嗽水不咽,(言即烦热欲饮水,但嗽不咽也,以热止在经,不在腑之故。热在经则经血动,不衄则蓄。)小便利,(此膀胱外蓄血,以血只在小腹,未入膀胱也。)大便黑。(此肠胃蓄血。)跌打闪撞,奔走努力,恼怒,皆能致之,伤寒等热证尤多。蓄于上,令人善忘,(血蓄则气不通,心窍闭故善忘。)时时鼻血,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蓄于中,则心下手不可近,桃仁、桂枝、芒硝、甘草、大黄、丹皮、枳壳。蓄于下,则脐腹肿痛,或如狂谵语,发黄,(详《伤寒·太阳篇》。)生地四钱,犀角一钱,大黄三钱,桃仁一钱,水酒煎,入生漆一钱再煎,服半日血不下,再一服,下即止,名生漆汤。一切瘀血,大黄四钱,芒硝一钱,桃仁泥六个,归尾、生地、山甲各一钱,桂五分,为丸,名代抵当丸。在上血,丸如芥子大,去枕仰卧,以津咽,令停留喉下。中、下血,丸如桐子大,百沸水下。若血积久,此药不能下,去归、地,加莪术醋炒一钱,肉桂七分。
又破血方,(女子通经亦用之。)大黄醋煮,桃仁、益元散各一两,干漆炒,烟尽为度、生牛膝各五钱,醋糊丸,每服七十丸。大凡跌扑损折,蓄血肿痛发热,先服折锐汤,大黄、桃仁、红花、当归、寄奴、川芎、赤芍,大下数次;再服行血破瘀汤,三七、当归、玄胡、乳香、没药、血竭、苏木、灵脂、赤芍、红花;然后服百和汤收功,首乌、地黄、当归、骨碎补、白芨、鹿胶、续断、甘草、薄荷。凡血妄行瘀蓄,必用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盖瘀败之血,势无复反于经之理,不去则留蓄为患,故不问人之虚实强弱,必去无疑。虚弱者加入补药可也。好酒者多阳明蓄血,但牙齿蚀,数年不愈者是,桃仁承气汤料为丸服,屡效。

- 蓄血《医碥》
- 蓄血《证治准绳·杂病》
- 蓄血《张聿青医案》
- 蓄血《证治准绳·类方》
- 蓄血《医学心悟》
- 蓄血《张氏医通》
- 蓄血《伤寒大白》
- 蓄血《医述》
- 蓄血《血证论》
- 蓄血《医学纲目》
- 蓄血《松峰说疫》
- 蓄血《中医词典》
- 蓄血《松峰说疫》
- 蓄血《景岳全书》
- 蓄血《丹溪手镜》
- 蓄外家之法《竹林女科证治》
- 蓄血《古今医彻》
- 蓄外家(人事二)《妇人规》
- 蓄血《温疫论》
- 蓄外家(人事二)《宜麟策》
- 蓄血《伤寒明理论》
- 蓄水症《中医名词词典》
- 蓄血《伤寒指掌》
- 蓄水证《中医词典》
- 蓄血《伤寒括要》
- 蓄热吐血《金匮翼》
- 蓄血(述古)《伤寒指掌》
- 蓄热吐血《中医词典》
- 蓄血发黄《中医词典》
- 蓄苗《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蓄血发热《药症忌宜》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