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肠
大小便易位而出也,(粪出前窍,尿出后窍。)乃藏气乖乱所致。或因醉饱,或因大怒,气乱于中,肠胃失职,不循输化之常道故也。法当宣吐以开提其气,(如走错路者,仍令回至原处,则不再误也。)使阑门清利,得复司泌别之职,则愈矣。吐后宜五苓散(见伤湿)、木香调气散(见中气)各一钱,加阿胶末一钱,汤调服。或研黄连阿胶丸为末,加木香少许,汤送下。此皆除湿热之剂。盖气乱由于郁,(不郁则顺道而行,何乱之有?惟郁极暴伸,势必肆行横决,不循常道。)气郁则为湿热也。嗜酒者血必瘀,湿热所伤也,四物(见血)加海金砂、木香、槟榔、木通、桃仁。姜宜人二便俱从前阴出,以为交肠,用五苓。喻嘉言曰∶非也。交肠乃暴病,骤然而气乱于中。此证乃久病,以渐而血枯于内,先由脾不摄血,下行有若崩漏,胞门子户之血渐亡,转吸大肠之血亦尽,又转吸胃中之血亦尽,下脱之血始无源而止。血尽则气孤而无偶,为拳为块,奔迫散乱,水谷舍故趋新,水道辟为谷道,江汉两渠,并归一路,与交肠易位而出不同,安可用五苓再劫其阴。其说甚辨,录之。夏子益奇疾方,治妇人因产病交肠,用旧 头,烧灰酒服,仍间服五苓散分利之。如无 头,旧纱帽可代,以受头气日久,取阳气上冲之义,(即用吐升提意,故又治血崩。)取漆能行败血也。

- 交肠《医碥》
- 交肠《证治准绳·杂病》
- 交肠《顾松园医镜》
- 交肠《证治准绳·类方》
- 交肠《古今医案按》
- 交肠《张氏医通》
- 交肠《金匮翼》
- 交肠《杂病广要》
- 交肠《奇效简便良方》
- 交肠《医述》
- 交肠《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交肠《续名医类案》
- 交肠《女科切要》
- 交肠《中医词典》
- 交肠《药症忌宜》
- 交肠《中医名词词典》
- 交肠病《古今医统大全》
- 交叉选穴法《中医词典》
- 交肠门《张氏医通》
- 交叉性感觉障碍《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交冲《中医词典》
- 交叉感染《预防医学》
- 交感出血《傅青主女科》
- 交《中医词典》
- 交感丹《仁术便览》
- 酱明茶《茶饮保健》
- 交感丹《奇方类编》
- 酱归茶《茶饮保健》
- 交感丹《是斋百一选方》
- 酱瓜《本草求真》
- 交感地黄煎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