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舌
舌青,或青紫而冷滑者,为寒证。青紫而焦燥,或胀大,或卷缩者,为热证。
寒甚亦卷缩,筋脉得寒而收引也,然必不焦燥。
凡舌强硬短缩,而神气昏乱,语言不清者死。(亦有痰证而舌本硬及缩者,不在此论。)热病,舌本烂,热不止者死。阴阳易病,舌出数寸者死。伤寒热止在表者,舌无胎。热邪传里,则胎渐生,由白而黄而黑,由润而燥,而拆裂,由滑而涩、而芒刺,皆以热之浅深微甚为层次。(胎因内热,致脾气闭滞不行,饮食津液停积于内,故胎见于外。
若脾气不滞,则饮食运化,津液流通,虽热甚,不必有胎也。此理宜知。)略具如下∶纯白舌伤寒白滑胎舌,为热初入内,犹带表证,表剂中加清凉之品。又有胃中虚冷,寒饮结聚膈上,成白滑胎者。又脾闭甚,则白如积雪。又有脏结证,(详《伤寒论近言》。而胎白滑者,须辨。温热病,一发便壮热烦渴,舌正赤而有白胎者,虽滑,即当用白虎,治其内热而表自解,切不可用表药。时疫初起,胎白如积粉。
白杂色舌 伤寒热入胃,则白胎中黄,白多黄少而滑,尚带表证,仍宜于解表药中加清凉之品。黄多白少,干涩,无表证者,或清或下。(有夹食痰血而滑,须下者,参下黄杂色舌条。)若燥裂生芒刺,则必下无疑。温热时疫,则虽润滑,亦宜凉膈、白虎、承气之属,以清热攻里,万不可发表也。
纯黄舌 润滑者须审,若热尚未结聚,不可便攻。若在夏月,便宜攻下,不必待胎燥乃攻也。
黄杂色舌 根黄硬,尖白,中不甚干,亦不滑,短缩不能伸出,谵妄烦乱者,此挟痰食,大承气加生姜、半夏治之。舌色青紫,而胎却黄浓,甚则纹裂,但觉口燥,舌仍不干者,此阴证挟食也。脉或沉细而伏,或虚大而涩,按其心下或脐旁硬痛,而时失气者,急宜大承气,另煎生附子,佐大黄下之。脉虚大者,黄龙汤下之。
热极烦躁者,更加生地、麦冬,夏月尤宜。此证若胎黄不燥,在冬月,宜附子理中汤合小承气汤下之。大抵舌有积胎,虽见阴象,亦是虚中有实,急当攻下,但与常法不同耳。又中宫有痰饮水血者,舌多不燥,不可因其不燥,而延缓至误也。(中暑证夹血,多有中心黑润者,勿误作阴证治之。)
纯黑舌 遍舌黑胎,夏月或可救,以炎令邪火内外燔灼,黑胎易生也,犹可攻治。冬月得此舌,必死。
黑杂色舌 中黑边黄,承气下之。边白,大柴胡下之。若生芒刺裂瓣,不论边系何色,但看瓣底色红活者,急下之。如俱黑者,不治。若腐烂卷缩,亦不治。发生虫,虽为湿,亦属肝伤,俱为危候。大抵尖黑尚轻,根黑则重。夏月中暑,多黑舌,边红中黑干者,宜白虎汤。以上皆邪热实热,然亦有虚热者。舌心虽黑或灰黑,而无积胎,舌形枯瘦,而不甚赤,其证烦渴,耳聋,身热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余日不行,腹不硬满,按之不痛,神不昏,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句,或带笑,或叹息,此为津枯血燥之虚热,宜大料六味丸合生脉散、炙甘草汤。误与承气必死。
若直中寒证,始病不发热,舌心便黑色,(非由自黄变化。)虽黑而滑,舌亦瘦小,当急温之。
赤色舌 温热时疫,热毒内盛,润滑者未可便下,黄连解毒、白虎等汤。干而有黄白黑等胎,及芒刺、纹裂、坑烂、起 者,皆下证也。一种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润,而燥涸殆甚者,为妄行汗下,津液竭所致,多不治,宜生脉散等。又红痿舌,(痿软不能动也。)及红细枯长舌,并难治。
紫色舌者,兼酒毒所致,其色必深紫而赤,且干涸。若淡紫而带青滑,则又为直中寒证矣,须辨。
灰色、(有寒有热。)酱色、(焦黄为酱色,夹食热证也。)蓝色、(木克土败之色。)及妊娠各舌,(面赤舌青,子死母活,俱青则俱死,宜润泽,忌枯败。)并当详审。
总之,舌胎不论何色,但干燥者必属热,惟润滑者须审。

- 察舌《医碥》
- 察色真诀篇《形色外诊简摩》
- 察舌辨症法《伤寒指掌》
- 察色验病生死诀《针灸大成》
- 察舌辨症歌《伤寒指掌》
- 察色脉以定吉凶《此事难知》
- 察舌法《伤寒括要》
- 察色观病生死候歌《脉诀乳海》
- 察舌苔辨证法《疡医大全》
- 察色观病患生死候歌《脉诀刊误》
- 察舌要言《校注医醇剩义》
- 察色法《伤寒括要》
- 察舌余言《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察色《幼科心法要诀》
- 察舌余言《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察色《幼科释谜》
- 察身《医碥》
- 察色《证治准绳·幼科》
- 察身法《伤寒括要》
- 察色《医述》
- 察声《伤寒括要》
- 察色《医宗金鉴》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中藏经》
- 察平人损至脉法《察病指南》
- 察视《丹溪手镜》
- 察目法《伤寒括要》
- 察视《脉因证治》
- 察目法《伤寒指掌》
- 察手足《医碥》
- 察目《医碥》
- 察手足《厘正按摩要术》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