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寒
(附鼻渊。有卒倒等症为中,无卒倒等症为伤,下各篇仿此。)
甚者遍传经络,已见《伤寒论》。此言其轻浅者,邪止犯皮毛。皮毛为肺之合,皮毛闭则肺气不得外泄,故上壅而嚏。蒸成涕液,壅塞鼻中,故声出重浊。肺气郁而成热,故肺痒而咳。其人平素体气寒者则无汗,热者则有汗。或发热或不发热,或头痛或不头痛,盖虽轻症,其中又分轻重也。虚者参苏饮,(见发热。)实者川芎茶调散。此症与鼻渊相似而不同,伤风属肺有喷嚏,且为寒邪,故涕清;鼻渊属脑,故无喷嚏,且系热邪,故涕浊。甚则有秽气,鼻出血。盖鼻渊属风热入脑,热气涌涕伤鼻,两孔气出如火,痛,或成疮。热不得泄,伤及所过营血则衄矣。初起苍耳散散之;久病热深,防风通圣散。(见中风)清之;衄者,犀角地黄汤(见血)凉之;鼻孔痛成疮,猪胆汁调冰硼散(见口)涂之。(此《医宗金鉴》云尔。然鼻渊属脑热,云无嚏,于理未的,详欠嚏篇可见矣。)

- 伤风寒《医碥》
- 伤风根原《四圣心源》
- 伤风寒《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伤风腹胀《小儿药证直诀》
- 伤风汗多阳虚证《余无言医案》
- 伤风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伤风后发搐《中医词典》
- 伤风发痉《中医词典》
- 伤风后发搐《小儿药证直诀》
- 伤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伤风兼脏《小儿药证直诀》
- 伤风表证《伤寒直格》
- 伤风见寒(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伤风(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伤寒六书》
- 伤风《陈氏幼科秘诀》
- 伤风见寒伤寒见风脉证《伤寒六书》
- 伤风《金匮钩玄》
- 伤风咳《中医词典》
- 伤风《小儿药证直诀》
- 伤风咳嗽《中医词典》
- 伤风《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伤风咳嗽《症因脉治》
- 伤风《幼科心法要诀》
- 伤风咳嗽痧《痧胀玉衡》
- 伤风《活幼心书》
- 伤风流涕《明医杂着》
- 伤风《丹溪治法心要》
- 伤风论《胎产心法》
- 伤风《时病论》
- 伤风论治《类证治裁》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