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中
白术 青木香 乌犀角(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取皮) 白檀香 安息香(另末,无灰洒一升熬膏)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荜茇(各二两) 龙脑(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 熏陆香(别研,一两)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儿化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
□
南星(一两) 川乌(去皮) 生附子(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
江子仁(六粒,去皮膜,每粒分作两半) 牙皂(三钱,切片) 明矾(一两) 上先将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入,甚者灯心汤下五分,痰在喉者即吐,在膈者即下。
□
石绿(研九度,飞十两) 附子尖 乌头尖 蝎梢(各七十个) 上三味为末,入石绿令匀,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急用薄荷汁化一丸,更入酒半合,温暖服之。须臾吐出痰涎,然后随证治之。如牙关紧急,斡开灌之验。
□
防风 藜芦 瓜蒂 上各为粗末,每服一二钱,以齑汁三茶盏,煎三五沸,去齑澄清,放温,调末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
巴豆(二粒,去皮膜) 白矾(如拇指大一块,为末) 同放新瓦上, 至巴豆焦赤为度,蜜丸,次实大棉包,放口中近喉处,良久吐痰愈。

- 诸中《医碥》
- 诸痔门《养生导引法》
- 诸中总论《医碥》
- 诸痔门《养生导引秘籍》
- 诸肿《医学集成》
- 诸痔候《诸病源候论》
- 诸肿《医学纲目》
- 诸痔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诸肿《证治准绳·疡医》
- 诸痔方二十八首《外台秘要》
- 诸肿候《诸病源候论》
- 诸痔疮《明医指掌》
- 诸注《圣济总录》
- 诸痔《圣济总录》
- 诸注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诸症治法《针灸大成》
- 诸注候《诸病源候论》
- 诸症针刺要穴《重楼玉钥》
- 诸注统论《圣济总录》
- 诸症莫逃乎四因《医学传心录》
- 诸疰《金匮翼》
- 诸症歌诀《经验丹方汇编》
- 诸转反戾《中医词典》
- 诸症不类痧辨《痧胀玉衡》
- 诸卒痛《类经》
- 诸症《本草经解》
- 铢《中医词典》
- 诸症《圣济总录》
- 铢两升斗考②《伤寒悬解》
- 诸证针灸经穴《古今医统大全》
- 猪《食物疗法》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