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初起宜利湿清热, 通积滞。若久痢亡阴,湿转为燥,则利湿又在所禁。(不特此也,湿不盛者,初起亦不可利,恐致津液干涸,邪热愈炽,不救。)本寒标热,证见阳虚,则寒剂又在所禁。旧积已去,新积旋生,则下剂又在所禁矣。(积去而复生者,血气凝滞故也,但当调其血气耳。不特此也,旧积而挟虚亦不可下。丹溪治叶氏,先补完胃气而后下之。再按积垢胶固肠胃,与沟渠壅塞相似,刮磨疏通则可,木香槟榔丸之类是也。轻用硝、黄、牵牛、巴豆等,辟以清水荡壅塞之渠,安得疏畅。
必壮实人初起,始可以一下而愈,胃气弱者不宜。)
利湿,五苓散(见伤湿)、益元散(见伤暑)等。清热,香连丸、白头翁汤等。荡积,承气汤(见大便不通)、芍药汤、利积丸、导气汤。脉浮大忌下。调气,霍香正气散(见中风)
加木香,吞感应丸(见伤饮食)。血痢加黑豆三十粒,黄连阿胶丸、白头翁汤、香连丸、苏合丸。(见诸中。)和血,芍药汤。腹痛,紫参汤。肺气郁于大肠,苦梗发之。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在中作痛,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仍夺食。伤冷水,泻变痢,腹痛食减,躁热困软,茯苓汤。脉弦,或涩或浮虚,建中汤。(见劳倦。)当归、芍药、甘草,能和腹痛。里急,宜行气清火。后重,宜调气,木香、槟榔。宜下其积滞,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色,又痛甚,为死血,桃仁泥、滑石粉行之。荡积后仍重,为大肠滑坠,余邪未尽者,升消散,兼升兼消;已尽,宜御米壳等涩之,加升麻以升其阳。按东垣云∶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脓血,慎勿利之,宜升阳除湿防风汤(见血)。此当是湿热郁闭,上气不通所致,故升其阳而便自下。古云大便不通用升麻,即此意也。虚坐努责,血虚肠燥不能出,当归为君,生血药佐之。
滑脱,桃花汤、断下汤、养脏汤、白术安胃散。固涩药中须加陈皮为佐,恐太涩能作疼。甚者灸天枢、气海。凡痢初起,邪实,当去积滞,俟腹不痛即愈,不愈可用鸦胆丸止之。脱肛,诃子皮散。磁石末二钱,空腹米饮下,外用铁锈磨汤温洗。
大孔痛,熟艾、黄腊、诃子烧熏之,食淡味自安。大孔不闭,葱和花椒末捣烂,塞谷道中。御米壳、诃子皮各一钱,为末,米汤下。噤口,以脉证辨之,如脾胃不弱,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瓦斯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下之。或用败毒散(见伤湿),每服四钱,陈仓米一百粒,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若其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不呕,因服罂粟壳、乌梅,苦涩寒冷太过,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用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入瓦铫内炒熟,一半生用,同为末,饭饮调下。又方∶石莲捶去壳,留心,并肉研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心肺,借此以通心气,便觉思食。丹溪用人参、黄连、姜汁炒,浓煎汁,终日细细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开,痢亦自止,神效。人参、黄连、石莲,煎汤徐呷,外用黄瓜藤茎叶经霜者,烧灰,香油调,纳脐中即效。仁斋用参苓白术散,(见泄泻。)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乘热调下。或用人参、茯苓、石莲肉,入些少菖蒲与之。
愚谓莫妙于问病者所欲,食之即开。挟暑,自汗发热,面垢烦渴,呕逆,小便不通,香薷饮(见中暑)加黄连,益元散(见伤暑)。腹痛,食不进,六和汤(见伤暑)。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各半服。挟寒,外感风寒,先宜发表,仓廪汤汗之,次乃治痢。酒痢,葛根汤。久痢,或瘀血,或食积,或顽痰,或元气虚弱,当随证治之。丹溪治族叔,病虽久而神不瘁,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胸微闷,食亦减。因悟必多年沉积,癖在肠胃。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喜食鲤鱼,三年无日不用。此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 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砂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吐痰半升如胶,其夜减半,次早又服,又吐痰半升,而痢自止。又与平胃散(见伤饮食)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
愚按小便涩而不赤,非热也。非热而涩,则肺气为痰所滞,合之胸闷食减脉涩弦,知痰在肺也。休息痢,宜四君子汤(见气)加陈皮、木香,吞驻车丸。兜塞太早,有余积者,利积丸去之,后用神效参香散。经年累月,愈而复发,补脾不效,此系寒积在大肠之底,诸药不能到,故无愈日。用巴豆一味研炒,蜡丸,桐子大,空腹米汤送下七八丸,一服永不再发。感应丸(见伤饮食)亦佳。喻嘉言治周信川休息痢,阳邪陷入阴分,以布条卷成鹅蛋状,垫肛门,浓被围坐,热饮人参败毒散,(见伤湿。)良久又饮,遂觉皮间微有津润,令其努力忍便,不得移身。约二时久,病者心躁畏热不能忍,始令连被卧,病即减。改服补中益气汤,(见气。)旬日愈。盖内陷之邪,须提出之,以挽其下趋之势,又须缓缓透出,方为合法。凡久痢、久疟、久热等症,皆须识此意。劳痢,痢久不愈致虚,五心发热如劳证,蓣莲饮∶莲肉、山药各等分,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愈后异功散(见气),或平胃散(见伤饮食)加参、苓。清阳下陷,始则飧泄,久则肠 ,亦见里急后重,脓血相错,专用补中益气,(见气。)痢不治而自止。不效,是无火也,急用八味丸。(见虚损。)大瘕泄,亦见里急后重,红白杂,便则痛,欲小便大便先脱,欲大便小便自遗,或小便涩痛,或不通,或大小便牵痛,急用八味丸、(见虚损,)加故纸、肉蔻、阿胶治之,不可用痢门药也。说详《医贯》泻利门中。(参下淋症似淋非淋条。)刮肠,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滞下,俗名刮肠。此乃虚脱之证,若投痢药则误,六柱散去附子,加益智仁、白芍药,或可冀其万一。痢后风,足痛,或痹软,或胫肿,或膝肿,名痢后风。因痢后下虚,感受风湿,留滞关节所致。独活寄生汤(见腰痛),吞虎骨四斤丸(见香港脚),或大防风汤。外以杜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萆 煎汤熏洗。
若恶血痢下未尽,留滞经络作痛叫号者,日久恐成鹤膝,四物汤(见血)。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甘草煎,生姜汁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帖。又刺委中出血。又方,松明节一两,乳香二钱,炒焦存性,苍术、黄柏各一两,紫葳一两半,甘草五钱,桃仁去皮不去尖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同杵细,水荡起二三沸服。若由下多亡阴而致者,补脾胃生血,忌用风药。
用药禁忌∶初起忌温补,即胃气虚弱亦不宜,黄 尤禁,用之则发胀。忌兜塞,亦禁升麻,非元气下陷而用之,升毒上干,速死之道。忌利小便,非湿盛小便不通而利之,致津竭热炽,必剧。忌发汗,非表证而妄汗,致津涸热盛,必剧。禁酒,痢时酒则难愈,愈后酒则复发。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证治准绳·疡医》
- 治法《医碥》
- 治法《证治准绳·幼科》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述》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医宗金鉴》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丹台玉案》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外科启玄》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痘疹泄秘)《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伤寒门 上)《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大要《轩岐救正论》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大要九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概要《中医眼科学》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