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医碥》书籍目录

河间谓∶由水虚火炎,燥热之甚,故渴而饮水多。子和亦谓∶心火太盛,津液耗涸,在上则为膈消,甚则消及肺脏;在中则为肠胃之消,甚则消及脾脏;在下则为膏液之消,甚则消及肾脏;在外则为肌肉之消,甚则消及筋骨;四脏皆消,则心自焚而死矣。治此者,但调之而不下,则小濡小润,固不能杀炎上之势;下之而不调,亦终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调之,而下减滋味,戒嗜欲,节喜怒,亦病已而复作。证分上中下,皆从火断之。

上消者,大渴饮多,甚者舌亦赤裂,《经》谓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

二便如常,知其燥在上焦,白虎加人参汤(见发热)主之。小便少者,乃热消烁其水也,(此消之一义也。)亦用前汤加生津滋燥之药,如花粉、北味、麦冬干葛之属。若小便不利者,(不利非少也,盖有水而不利耳。)前汤合五苓散。(见伤湿。)子和谓∶恐变为水肿者是也。

若小便利者,所谓饮多溲亦多也,(详见下文。)前汤加辛润之品,以开通腠理可也。上消大概心火盛,黄连一味煎汤,候冷,遇渴烦饮,久而自愈。若用心过度致此者,黄六一汤莲肉远志各一钱,吞玄兔丹,仍以大麦煎汤,间下灵砂丸。糯谷炒爆、桑根白皮等份,每服一两,水煎,渴即饮之,使水谷之气上蒸于肺,化为津液,此金生水之义,二物皆肺药,又淡渗,故取之。缲丝汤,能引清气上朝于口,又蚕与马同属午火,心也。作茧成蛹,退藏之义,故能抑心火而止渴也。治上者剂宜小而服宜频。东垣谓消渴,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

盖能食者为实火,火盛则血壅于经络,故生疽疮。(痛甚而不溃,或溃出赤水。)不能食者为虚寒,虚寒则气不运,故胀满。而所以致虚寒者何?曰∶以寒治热,固如绳墨之不能废。然脏腑有远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肾位远,宜制大其服,使之适至病所而止。否则或过或不及,皆为诛罚无过。如上消而制大,则速过病所,而寒其中下焦,因致胀满之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是以处方宜审,故曰心肺之药,莫厌烦而少。

中消者,善食而瘦,(热能消谷也,此消之一义也。瘦,热灼肌肉消削也,此消之有一义也。)渴,自汗,大便硬,小便频数、黄赤,是胃热盛。叔和所谓口干饮水,多食饥虚,成消中者是也。(子和释《经》,二阳之病发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谓二阳乃胃与大肠病热,心受之则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则味不化,故男子少精。风火消涸肠胃,此肠胃之消也。)调胃承气汤,(见大便不通。)或三黄丸,(见发热。)生地、白莲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斤,熬膏,和黄连末一斤,丸如桐子大,白汤下三五十丸,日十服。黄连猪肚丸清凉饮子。(见伤燥。)

下消者,烦渴引饮,小便如膏,面色黧黑,耳叶焦枯,两腿消瘦,此肾热也,又名肾消,六味地黄丸(见虚损。)主之。多因色欲过度,服金石药,肾水涸竭,虚阳上炎,不交精出,小便淋浊,阳道常坚,古谓之强中也。

按三消,在河间、子和以为热证。而《金匮》谓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溲一斗,肾气丸主之。又《内经》谓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者死,不治。是三消固有寒证乎?曰∶此虽亦名消渴,而实不当以消渴名者也。盖《金匮》所言,乃因其人命门火衰,不能蒸动肾水与脾胃中谷气,以上达于肺,故上焦失润而渴。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下膀胱,故饮一溲一,其味不咸,肾气丸。(即八味丸。)用附、桂以壮其命门之火,如釜底加薪,则水谷之气上腾,蒸为润泽也。然此证止因水不上滋而渴,非如盛火之焚灼,则其渴不甚,饮亦必不多,(其谓饮一斗溲一斗者,乃合算之词,非言每饮必一斗也。)其与热证之大渴引饮不止者,安得无殊哉?肾热则小便如膏,肾寒则小便清白,又自有辨也。至若《内经》所言,心火衰微,反为水冷金寒之化,不特所饮之水无气以化,且并身中之津液,亦无气提摄,相并下趋,而成饮一溲二之证,则肺气之消索已甚,尚何大渴大饮之有?此皆不当名消渴,致后人泾渭不分,动手即从温补,热证逢之,不死何待?此河间、子和二公所谓大声疾呼,而痛诋其非也。

河间谓∶饮多而小便多者,非虚寒无火,不能制水,乃燥热太甚,肠胃三焦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水液不能渗泄于外,(如水沃石,过而不留。)故溲多也。(此消之又一义也。)

当除其燥热,济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气血利而不涩。(即前所谓以辛润之品,开通腠理也。)又谓常有阳极似阴者,下部觉冷,两足如冰,乃心火不降,宜寒药下之三五次,则火降水升,寒化自退,其言可谓名通。子和谓∶心为阳火,先受寒邪,火郁伤肺,火与寒皆来乘肺,肺外为寒所薄,阳气不得泄,内为火所燥,故皮肤消索,溲溺与积湿频并,饮一溲二。膈消不为寒所薄,阳得宣散,故可治。肺消为寒所薄,阳气自溃于中,故不治,亦一说也。

三消通治∶好黄连治净为末,冬瓜自然汁和成饼,阴干,再为末再和,如是者七次,仍用冬瓜汁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大麦仁汤入冬瓜汁送下。寻常渴,一服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宜常服四物汤(见血)调之。糯米泔折二,亦可冷进。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涌沸,其病为重。更有如猪脂浮在溺面,如烛泪溅在桶边,此精竭也,难治。水在天地与人身,皆有甘有咸,甘者生气,咸者死气。小便死水也,本咸而反甘,是生气泄也,脾胃之生气下陷矣。(参汗门脱汗味淡更明。)三消久之精血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中风,须滋生精血。愈后须防发疽,黄 六一汤忍冬丸。末传鼓胀水气五皮饮(见肿胀)送济生肾气丸。(见虚损。)

东垣中满分消诸方(见肿胀。)可选用。坎、干水也。气也,小而井,大而江河也。兑、坤水也,形也,微而露,大而雨也。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为坎,坎以气潜行万物之中,为受命之根本,故润万物莫如水。一阴彻于二阳之上为兑,兑以形普施于万物之上,为资生之利泽,故说万物莫说于兑。三焦为形之火。制以有形之水者,兑,泽也,可暂者也。吾身自有上池真水,气也,天一所生也。以无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是为真水火,升降既济,渴自止矣。

寻常消渴,饮食劳倦,气虚发热,致津液不足而渴,不可与五苓(见伤湿,)宜补中益气汤(见气)加五味子葛根。无病自渴,与瘥后渴,参术饮四君子汤(见气)、缩脾饮(见中暑),俱加干葛。久病阴虚,黄 饮、四物汤(见血),加人参木瓜

七珍散去术,加木瓜。产妇血虚,渴,宜益血。酒渴,干葛饮五苓散。多食果子致渴,药中加麝香。停饮致渴,详痰饮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碥》书籍目录
  1.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医碥》
  2. 消渴《急救良方》
  3. 消渴(糖尿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4. 消渴《慈幼便览》
  5. 消渴(消肾 消中)《针灸资生经》
  6. 消渴《医学三字经》
  7. 消渴案《丁甘仁医案》
  8. 消渴《时方妙用》
  9. 消渴八《金匮悬解》
  10. 消渴《扁鹊心书》
  11. 消渴病《中医名词词典》
  12. 消渴《中医内科学》
  13. 消渴病《备急千金要方》
  14. 消渴《医学从众录》
  15. 消渴病《奇效简便良方》
  16. 消渴《奇效简便良方》
  17. 消渴不宜针灸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18. 消渴《儿科萃精》
  19. 消渴从脉分症论《三指禅》
  20. 消渴《丹溪治法心要》
  21. 消渴大小总论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2. 消渴《丹溪手镜》
  23. 消渴二《金匮悬解》
  24. 消渴《脉症治方》
  25. 消渴烦躁《圣济总录》
  26. 消渴《竹林女科证治》
  27. 消渴泛义《思考中医》
  28. 消渴《推拿抉微》
  29. 消渴方《医学入门》
  30. 消渴《仁术便览》
  31. 消渴方《目经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