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结者散之,郁者达之,闭者开之,(气闭者无小便,或两手脉伏不见。)陷者举之,高者抑之,浮越者镇坠之,脱者固之,散者收之,虚者补之,(痞满似难补,然由脾虚不行,正宜补脾以复其健运之职,则浊气行而痞满自除。所谓塞因塞用也。)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其病在七情,非药可愈者,以五志相胜。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又习可以治惊。(使之习见则不惊。)
逸可以治劳也。大约青皮疏肝,枳壳利膈,香附散郁,木香舒脾,浓朴散满,沉香降逆,前胡下痰,柴胡升清,乌药、川芎、紫苏能散邪气从汗而解。槟榔、大腹皮能使浊气下行,而去后重。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肺气滞于大肠者宜之。
豆蔻、沉香、丁香、檀香辛热能散滞气,暴郁者宜之。郁久成火者忌用,须以姜炒山栀子佐之。以上皆治有余气病。若兼痰火、兼积滞、兼血,各随症加减。调气用木香,然性温上升,若阴火上冲胸、喉,似气滞而实非气者,用之反以助火,当用黄柏、知母,少佐枳壳。气虚气滞,六君子汤加益智、苏梗。血虚气滞,四物汤(见血)加香附、陈皮。肾阴虚气滞,六味地黄汤(见虚损)加沉香、石斛、砂仁。肾阳虚气滞,四逆汤(见厥)加肉桂、补骨脂。肥人气滞必挟痰,二陈汤(见痰)加香附、枳壳,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白芥子。瘦人气滞必挟火,宜苏子、山栀、归、芍,降以润之。
妇人性执,易于动气,痞满胀痛,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正气天香散、四七汤酌用之。如气不升降,痰涎壅盛者,苏子降气汤。气不归元,以补骨脂为主,取其壮肾,收浊气归就膀胱,使化而出也。
或白术亦可,以其能和胃,胃和则气自归元,此为脾肾两虚者立法也。若肺肾两虚,气不归元,喘促不卧者,宜五味、胡桃、人参之类。气郁久则中气伤,不宜克伐,宜归脾(见血)、逍遥(见郁)二方,佐抚芎、香附、枳壳以舒郁。胎产同法。木香流气饮,通治一切气病,利三焦,通营卫,达内外,肿胀、喘嗽、痛疼皆效。分心气饮,治七情气滞。苏子降气汤,治气上逆。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下陷。越鞠汤(见郁)治气郁中焦。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医碥》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医碥》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证治准绳·疡医》
-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 治法《证治准绳·幼科》
- 治法《丹台玉案》
- 治法《医述》
- 治法《外科启玄》
- 治法《医宗金鉴》
- 治法《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痘疹泄秘)《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伤寒门 上)《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大要《轩岐救正论》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大要九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概要《中医眼科学》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纲要《汤液本草》
- 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 治法纲要《卫生宝鉴》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