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伏阴辨
丹溪谓夏月炎暑盛行,人身内外皆热,其说甚的。乃张景岳谓,夏月伏阴,人身外热内寒,冬至伏阳,人身外寒内热。以夏至阴生,地上热而井水寒,冬至阳生,地上寒而井水温为证。其说似是而非。乃知有天时,而不知有地理者也。人身之气,与天地通,固从天时而变,亦随地势而移。既有东西南北之殊,岂无上下高深之别。
人之身固在地上也,非在地中也。设夏时而身处井中,则不特内寒,即外亦寒矣。
尚得如其说谓外热内寒耶?然则置身地上,不特外热,即内亦热,自可反观而见矣。
试观浮瓜沉李,咽水饮冰,未尝畏冷,其情可见。冬月能如是乎?或曰∶夏月汗多,汗多则亡阳,阳亡则阴生于内,谓之伏阴,非欤?曰∶夏月汗多,是人皆然,岂皆亡阳乎?不过虚其津液耳。津液虚即阴虚,阴虚则阳愈炽,观小便之短而赤可知。不滋金水,而补火土,吾见其惑也。曰∶古人于暑证,多用热剂,非欤?
曰∶此因证转虚寒乃然,不可一概混施也。问∶夏月阳气外泄,冬月阳气五内,非欤?曰∶阳外泄则汗出而内涸,故清润之品为宜;气内敛则化水而阴滋,故温热之剂可任。观夏月渴而小便短赤,冬月不渴而小便清长,则阳外泄者之内非冷,阳内藏者之中非热,不辨自明矣。

- 夏月伏阴辨《医碥》
- 夏应中矩《中医词典》
- 夏月伏阴续论《景岳全书》
- 夏应中矩《中医名词词典》
- 夏月伏阴在内论《格致余论》
- 夏英茶《茶饮保健》
- 夏月霍乱《中医词典》
- 夏英《中医词典》
- 夏月忌枳说《吴医汇讲》
- 夏益吾肢节肿痛手足弯痛肿尤甚《孙文垣医案》
- 夏月咳嗽《中医词典》
- 夏以时《中医词典》
- 夏月热产宜凉《女科经纶》
- 夏序《丁甘仁医案》
- 夏月诸疮伤辟蝇蛆门主方《疡医大全》
- 夏星茶《茶饮保健》
- 夏云(1825-1904年)《中医词典》
- 夏香茶《茶饮保健》
- 夏云集《中医词典》
- 夏痿《中医词典》
- 夏泽沛《中医词典》
- 夏惟勤《中医词典》
- 夏至《中医词典》
- 夏为暑病《医学纲目》
- 夏子俊《中医词典》
- 夏廷秀《中医词典》
- 夏子益《中医词典》
- 夏天无《中药学》
- 仙传膏《救伤秘旨》
- 夏台《名医别录》
- 仙传膏《奇方类编》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