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治论
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谓之正治,又谓之逆治。(逆其性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谓之反治,又谓之从治。(从其性也。)而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者,如热邪内陷,阳气不达于外,故身冷肢厥,战 恶寒,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不识者,见其外证似寒,用寒讶其相反。识者谓其内证真热,用寒实为正治,乃假反而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闭塞咽喉,非辛热之品不能开散,不得已,暂用星、半、乌、附、巴豆等热药,是则真反也。又有寒热并用者,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昧者訾为杂乱,乃无识也。然亦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以纯热证虽宜用纯寒,然虑火因寒郁,则不得不于寒剂中少佐辛热之品,以行散之,庶免凝闭郁遏之患。(寒药热服,亦此意也。)纯寒证虽宜用纯热,然虑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则不得不于热剂中少佐沉寒之品,以引热药下行,(如加胆汁、童便入热药中,引入肝肾之类。又热药寒服,亦此意也。)此反佐之义也。知此诸义,则上病取下,(如心火上炎,由肾水下虚,滋阴则火自降。)下病取上,(如小便不摄,由肺气虚者,则益肺气。)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左半身痰凝不遂,由右半身火气逼注使然,则泻右之火气,而左自宽。)欲升先降,(浊降而后清可得而升,如水停气不化津而渴,用五苓去水升清,则津生渴止是也。)欲降先升,(如小便不通用吐法。)欲行先止,(如气虚散漫,不能营运,须先收敛其气,凝聚不散,盛则自运,所谓塞因塞用也。)欲止先行,(如食积,泻用承气去积则已,所谓通因通用也。)等法,皆触类贯通矣。

- 反治论《医碥》
- 反治《中医词典》
- 反转录PCR方法检测RNA《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反治《中医名词词典》
- 反转录酶《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反折《中医词典》
- 反转录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反应性精神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反佐法《中医词典》
- 反应体系的最适pH、缓冲液的种类和浓度《临床生物化学》
- 反佐论《景岳全书》
- 反应过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返本还元《养生导引秘籍》
- 反应点《中医词典》
- 返本还原《中医词典》
- 反医法《石室秘录》
- 返归说《达摩洗髓易筋经》
- 反仰其手《读医随笔》
- 返魂丹《仙传外科集验方》
- 反阳《中医词典》
- 返魂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反向PCR(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返魂丹《医方论》
- 反胃噎疾《奇效简便良方》
- 返魂神白散《博济方》
- 反胃噎膈又方《奇效简便良方》
- 返魂香《海药本草》
- 反胃噎膈《经验丹方汇编》
- 返魂香《证类本草》
- 反胃噎膈《医碥》
- 返流性食管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