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三十一、阴阳内外病生有纪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皮部论 全)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皮有分部,言人身皮肤之外,上下前后,各有其位,而经络筋骨,亦各有其次,如经脉、经筋、骨度、脉度、骨空等篇,皆详明其道。而凡生病者,亦各因其部而证有异也。)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之有部,纪以经脉,故当因经以察部也。)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害,损也。蜚,古飞字。阳明之阳,释阳明之义也。下准此。害蜚者,当与后心主之阴名曰害肩者,相对参看。按至真要等论曰∶阳明何谓也?曰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曰两阴交尽也。盖三阳之阳,惟阳明为盛,故曰合明。三阴之阴,惟厥阴为盛,故曰交尽。此云蜚者,飞扬也,言阳盛而浮也。凡盛极者必损,故阳之盛也在阳明,阳之损也亦在阳明,是以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如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又如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总以阳衰为言,是即害蜚之类。)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上者,言手大肠经也。下者,言足胃经也。二经皆属阳明,故视察之法相同。凡其上下部中,有浮络之见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此因阳明浮络之色,而察阳明经病之异也。凡病之始生,必自浅而后深,故络脉之邪盛,而后入于经脉。络为阳,故主外。经为阴,故主内。如寿夭刚柔篇曰∶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也。凡后六经之上下,五色之为病,其阴阳内外皆同此。)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枢,枢机也。持,主持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上者,手少阳三焦经也。下者,足少阳胆经也。凡二经部中有浮络之见于外者,皆少阳之络也。其五色为病,皆与阳明者同。然邪必由络入经,故其有阳者主内,言自阳分而入于内也。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言出于经而渗于脏也。此邪气之序,诸经之皆然者。按∶出字义,非外出之谓。说文曰∶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观下文少阴经云∶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与此出字相同。)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其气而约束于外,故曰关枢。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辞异而义同也。)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上者,手太阳小肠经。下者,足太阳膀胱经。二经色病皆如前。)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儒,说文∶柔也。王氏曰∶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上者,手少阴心经。下者,足少阴肾经。二经色病俱如前。其入也从阳部注于经,即自络入经之谓。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谓出于经而入于骨,即前少阳经云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之义。)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心主之阴,手厥阴之阴也。厥阴者,两阴交尽,阴之极也。肩,任也,载也。阳主乎运,阴主乎载。阴盛之极,其气必伤,是阴之盛也在厥阴,阴之伤也亦在厥阴,故曰害肩。然则阳明曰害蜚,此曰害肩者,即阴极阳极之义。)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上者,手厥阴心主也。下者,足厥阴肝经也。二经色病皆如前。此但言心主,而又曰上下同法,则肝经在所遗耳。)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此亦太阴为开之义。)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上者,手太阴肺经。下者,足太阴脾经。二经色病皆如前。)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浮络见于皮,故曰皮之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廪,积也,聚也。中,去声。)邪之始入于皮也, 然起毫毛,开腠理; 然,竖起也,寒栗貌。腠理,肤腠之文理也。 音素,逆流曰 。)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络脉盛,色变异于常也。即上文五色为病之义。)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感虚乃陷下,言邪所客者,必因虚乃深也。)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挛,急也。 ,纵缓也。消,枯竭也。烁,销烁也。寒多则血脉凝涩,故为筋挛骨痛。热多则真阴散亡,故为筋 骨消等证。 破者,反侧多而热溃肌肉也。毛直而败者,液不足而皮毛枯槁也。挛,闾员切,又去声。 音矢。烁,收勺切。 ,劬允切。)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十二经脉,各有其部,察之于皮,其脉可知,故曰皮者脉之部。)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经脉既有分部,则邪之中人,可视而知,当速去之。若不预为之治,则邪将日深,而变生大病也。与,预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阴阳内外病生有纪《类经》
  2. 阴阳论《重楼玉钥》
  3. 阴阳配合讲论三十五法《针灸神书》
  4. 阴阳论《医贯》
  5. 阴阳配合五行运化五方位《松峰说疫》
  6. 阴阳论《医碥》
  7. 阴阳篇《景岳全书》
  8. 阴阳论《冯氏锦囊秘录》
  9. 阴阳篇《古今医统大全》
  10. 阴阳两虚发热《临证实验录》
  11. 阴阳篇《经络全书》
  12. 阴阳两虚《中医词典》
  13. 阴阳气《景岳全书》
  14. 阴阳两虚《中医名词词典》
  15. 阴阳气绝死期《类经》
  16. 阴阳两感歌《伤寒百证歌》
  17. 阴阳乔脉《黄帝内经太素》
  18. 阴阳两部多少《麻科活人全书》
  19.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
  20. 阴阳两补《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21. 阴阳清浊《灵枢悬解》
  22. 阴阳例《此事难知》
  23. 阴阳清浊《中医词典》
  24.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论《张聿青医案》
  25. 阴阳清浊《内经评文》
  26. 阴阳离决《中医词典》
  27.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针灸甲乙经》
  28. 阴阳离决《中医名词词典》
  29.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针灸甲乙经》
  30. 阴阳离合篇《黄帝内经·素问》
  31. 阴阳圈《中医词典》

《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