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
素问遗篇补肾俞注曰.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气三次.又可定神魂者也.泻脾俞注曰.欲下针时咒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之三遍.
乃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其针.
按咒法非素问意.补注又王氏辈为之.未足信.但针工念咒.则一心在针.故曰.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也.
济生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以回针.引气过针三寸.随呼徐徐出针.
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气一口.将尽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许.如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根据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又曰.夫行针者.当刺之时.口温针暖.先以左手揣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随病患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气来如动脉之状.补者随经脉推而内之.左手闭针孔.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者.迎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针孔.疾出针而徐按之.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按素问云.候呼内针.又曰.候呼引针.候.伺候也.言医工持针.等候病患之呼吸而用针矣.谬之甚也.此补泻尚得素难意.
明堂注云.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令病患咳嗽一声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患吸气内针.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夫病热者.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后令病患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
其病患自觉清凉矣.夫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也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徐引针至阳之分.后令病患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自觉和暖矣.

- 补泻《针灸聚英》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叶选医衡》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补泻《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补泻法五十九法《针灸神书》
- 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补泻分清营卫《中医刺灸》
- 补泄抑法《幼科推拿秘书》
- 补泻兼施《温疫论》
- 补五脏《千金翼方》
- 补泻论《医碥》
- 补五脏《千金翼方》
- 补泻手法《中医词典》
- 补胃汤《备急千金要方》
- 补泻手法《神应经》
- 补土派《中医词典》
- 补泻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 补天丸《医方论》
- 补泻调导与收功《气功外气疗法》
- 补天丸《医方考》
- 补泻相反《针灸素难要旨》
- 补天大造丸《奇方类编》
- 补泻雪心歌《中医词典》
- 补体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补泻雪心歌《古今医统大全》
-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补泻雪心歌《针灸聚英》
- 补体系统的生物活性《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补泻雪心歌(聚英)《针灸大成》
《针灸聚英》
- 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八年 年份:公元1529年
- 引
- 凡例
- 卷一上
- 卷一下
- 卷二
- 卷三
- 铁针
- 煮针
- 火针
- 温针
- 折针
- 晕针
- 针灸伤
- 暖针
- 呼吸
- 补泻
- 十四法
- 八法
- 四法
- 下针法
- 出针法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 男女气血
- 古人不行针知针理
- 艾叶
- 艾炷大小
- 点艾火
- 壮数多少
- 阿是穴
- 治灸疮令发
- 洗灸疮
- 贴灸疮
- 小儿戒逆灸
- 相天时
- 忌食物房劳
- 避人神
- 炷火
- 炷火先后
- 针灸避忌太乙图序
- 冬至叶蛰宫说
- 月内人神所在
- 每月血支
- 每月血忌
- 十二支人神
- 十二日人神
- 十二时忌
- 十二岁人神
- 九部傍通人神
- 新忌傍通
- 四季人神
- 天医取师疗病吉日
- 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
- 卷四上
- 十四经穴歌
- 十四经步穴歌
- 十二经脉歌
- 奇经八脉歌
- 流注指微赋
- 标幽赋
- 通玄指要赋
- 灵光赋
- 席弘赋
- 玉龙赋
- 拦江赋
- 肘后歌
- 百证赋
- 天元太乙歌
- 铜人指要赋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行针指要歌
- 补泻雪心歌
- 经脉交会八穴歌
- 十五络穴歌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 十二原穴歌
- 八会穴歌
- 脏腑七募穴歌
- 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
- 卷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