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泻

《针灸素难要旨》书籍目录

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纪氏曰∶呼尽而内针,吸而引针者为补。吸则内针,呼尽出针为泻。此言补泻之时,非必呼吸出内而已。

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纪氏曰∶然知为针信其左者,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俞也。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但一心用针,不知以左调右也。

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滑氏曰∶弹而努之,努读作怒;爪而下之,掏之稍重,皆欲致其气之至也。气至指下,如动脉之状,乃乘其至而刺之顺,犹循也乘也,停针待气,气至针动,是得气也。因推针而内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泻。此越人心法,非呼吸出内也,是固然也。若停针候气,久而不至,乃与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卫气之分。女子则深其针而候之荣气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气,是谓其病终不可治也。篇中前后二气字不同,不可不辨。前言气之来如动脉之状,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气也。后言得气不得气,针下所候之气也,此自两节。周仲立乃云∶凡候气左手宜略重,候之不得,乃与男则少轻其手于卫气之分以候之,女则重其手于荣气之分以候之。如此则既无前后之分,又昧停针待气之道,尚何所据为补泻耶。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是正经自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滑氏曰∶《灵枢》第十篇载∶十二经皆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假令肝病虚,即补厥阴之合,曲泉是也。

实则泻厥阴之荥,行间是也。先补后泻,即后篇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之意。若于此义不属,非阙误,则羡文也。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即四十九难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盖正经之自病者也。杨氏曰∶不实不虚,是诸藏不相乘也,故云自取其经。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滑氏曰∶《灵枢》五十二篇曰∶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盖补则取浮气之不循经者以补虚处,泻则从荣置其气而不用也,置、犹弃置之置。然人之病,虚实不一,补泻之道,亦非一也。是以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则先补阳而后泻阴以和之;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则先补阴而后泻阳以和之。如此则荣卫自然通行矣。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滑氏曰∶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木金火水,欲更相平也。木火土金水之欲实,五行之贪胜而务权也。金水木火土之相平,以五行所胜而制其贪也。经曰∶一脏不平,所胜平之。东方肝也,西方肺也,东方实,则知西方虚矣。若西方不虚,则东方安得而过于实耶?或泻或补,要亦抑其甚而济甚不足,损过就中之道也。水能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泻南方火者,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北方水者,益子之气,使不食于母也。如此则过者退,抑者进。金得平其木,而东西二方无复偏胜偏亏之患矣。越人之意,大抵谓东方过于实,而西方之气不足,故泻火以抑其木,补水以济其金,是乃使金得与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则前后文义窒碍,竟说不通。使肝木不过,肺金不虚,复泻火补水,不几于实实虚虚耶。《八十一难》文义,正与此互相发明,九峰蔡氏谓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取相胜以泄其过,其意亦同。故结句云∶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若为知常而不知变者之戒也。此篇大意,在肝实肺虚,泻火补水上。或问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当泻火补土为是。盖子有余则不食母之气,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泻南方火,乃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中央土,则益母之气,使得以荫其子也。今乃泻火补水何欤?曰∶此越人之妙,一举而两得之者也。且泻火一则以夺木之气,一则以去金之克。补水一则以益金之气,一则以制火之光。若补土则一于助金而已,不可施于两用,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又问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五行之道也。今越人乃谓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何哉?曰∶是各有其说也。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者,五行之生化。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者,针家之予夺,固不相侔也。四明陈氏曰∶仲景云木行乘金名曰横。

《内经》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木实金虚,是木横而凌金,侮所不胜也。木实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气正强而横,金平之,则两不相伏而战,战则实者亦伤,虚者亦败。

金虚本资气于土,然其时土亦受制,未足以资之,故取水为金之子,又为木之母。于是泻火补水,使水胜火,则火馁而取气于木,木乃减而不复。实水为木母,此母能令子虚也。木既不实,其气乃平。平则金免木凌,而不复虚。水为金子,此子能令母实也。所谓金不得平木,不得迳以金平其木,必泻火补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气自然两平耳。今按陈氏此说,亦自有理。但为不之一字所缠,未免牵强费辞,不若直以不字为衍文尔。观《八十一难》中,当知金平木一语,可见矣。王安道曰∶余每读至此,未尝不叹夫越人之得经旨而悼夫后世之失经旨也。先哲有言∶凡读书不可先看注解,且将经文反复而详味之,得自家有新意。却以注解参校,庶乎经意昭然,而不为他说所蔽。若先看注解,则被其说横吾胸中,自家却无新意矣。余平生佩服此训,所益甚多。且如《难经》此篇,其言周备纯正,足为万世法,后人纷纷之论,其可凭乎?夫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常道也。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亦常道也,人皆知之。今肝实肺虚,乃不泻肝而泻心,此则人亦知之。至于不补肺补脾而补肾,此则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耳。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以常情观之,则曰心火实致肝木亦实,此子能令母实也。脾土虚致肺金亦虚,此母能令子虚也。心火实固由自主,脾土虚乃由肝木制之,法当泻心补脾,则肝肺皆平矣。越人则不然。其子能令母实,子谓火,母谓木,固与常情无异。其母能令子虚,母谓水,子谓木,则与常情不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其意盖曰∶火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过分而为病矣。今将何以处之,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夫补水者何谓也?盖水为木之母,若补水之虚,使力可胜火,火势退而木势亦退。此则母能虚子之义,所谓不治之治也。(此虚字,与精气夺则虚之虚字不同。彼虚谓耗其真而致虚,此虚谓抑其过而欲虚之也)

。若曰不然,则母能令子虚一句,将归之脾肺乎!既归于脾肺,今何不补脾乎?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王,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则愈王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水胜火三字,此越人寓意处。细观之,勿轻忽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在补水耳。后人乃言浊泻火,而不用补水,又曰泻火即是补水,得不大违越人与经之意乎!若果不用补水,经不必言补北方,越人不必言补水矣。虽水不虚,而火独暴王者,固不必补水亦可也。若先因水虚而致火王者不补水可乎?水虚火王而不补水,则药至而暂息。药过而复作,将积年累月,无有穷已。安能绝其根哉!虽苦寒之药,通为抑阳扶阴,不过泻火邪而已,终非肾藏本药,不能滋养北方之真阴也。欲滋真阴,舍地黄黄柏之属不可也。且夫肝之实也,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实之一因也。肺不能制肝,肝实之二因也。肺之虚也,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虚之一因也。

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虚之二因也。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所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王补水,恐水生木而木愈王。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王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尚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胜火矣。或又谓补水者,欲其不食于母也。不食于母,则金气还矣。岂知火克金,土不生金,金之虚已极,尚不能自给,水虽欲食之,何所食乎?若如此则金虚不由于火之克,土之不生,而由于水之食尔,岂理也哉!纵水不食金,金亦未必能复常也。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所以泻火补水者,正欲使金得平木也。不字当删去,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虚,指肺虚而言也。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晓此法,而不能治此虚,则不须问其他,必是无能之人矣。故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若夫上文所谓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义,不劳解而自明,兹故弗具也。夫越人亚圣也。论至于此,敢不敛衽,但恨说者之HT 蚀,故辨之。(武按∶滑氏受针法于东平高洞阳,故以针法补泻注。岂王氏不习针,故以用药论,而补泻之理明矣。若经旨则针药皆通。)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顺逆而取之,故曰迎随。

滑氏曰∶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迎者迎而夺之,随者随而济之。然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荣卫流行,经脉往来,其义一也。知之而后可以视夫病之逆顺,随其所当而为视泻也。四明陈氏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而未盛也,以泻之。随者,随其气之方往来未虚也,以补之。愚按迎随有二∶有虚实迎随,有子母迎随。陈氏之说,虚实迎随也。若七十九难所载,子母迎随也。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滑氏曰∶在,察也。内为阴,外为阳,表为阳,里为阴,察其病之在阴在阳而调之也。

杨氏曰∶高气之方,必在阴阳者。阴虚阳实,则补阴泻阳;阴虚阴实,则补阳泻阴;或阳并于阴。阴并于阳,或阴阳俱虚俱实,皆随其所见而调之。谢氏曰∶男外女内,表阳里阴。调阴阳之气者,如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类也。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

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滑氏曰∶出《灵枢》第一篇∶得,求而获也;失,纵也、遗也。其第二篇曰∶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谓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言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谓补者必然若有得也,泻者然若有失也。即第一篇之义。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滑氏曰∶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太陵也,实则泻之,是迎而夺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之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此假心为例而补泻,则云手心主,即《灵枢》所谓少阴无俞者也,当与六十六难并观。洁古曰∶呼吸出纳,亦名迎随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滑氏曰∶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前云虚之为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此言实之与虚,若得若失。盖得失有无,义实相同,互举之省文耳。

八十一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滑氏曰∶所谓有见如入下,当欠有见如出四字,如读为而,孟子书,望道而未之见。而读为如,盖通用也。有见而入出者,谓左手按穴,待气来至乃下针,针入候其气应尽而出针也。

纪氏曰∶针之出入,皆随气往来。《素问》曰∶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努,起如发机是也。(《素问》宝命全角论文)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针灸素难要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针灸素难要旨》书籍目录
  1.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2.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3. 补泻《针灸聚英》
  4. 补泻《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5.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叶选医衡》
  6. 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7. 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8. 补泄抑法《幼科推拿秘书》
  9. 补泻法五十九法《针灸神书》
  10. 补五脏《千金翼方》
  11. 补泻分清营卫《中医刺灸》
  12. 补五脏《千金翼方》
  13. 补泻兼施《温疫论》
  14. 补胃汤《备急千金要方》
  15. 补泻论《医碥》
  16. 补土派《中医词典》
  17. 补泻手法《中医词典》
  18. 补天丸《医方论》
  19. 补泻手法《神应经》
  20. 补天丸《医方考》
  21. 补泻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22. 补天大造丸《奇方类编》
  23. 补泻调导与收功《气功外气疗法》
  24. 补体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5. 补泻相反《针灸素难要旨》
  26.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7. 补泻雪心歌《中医词典》
  28. 补体系统的生物活性《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9. 补泻雪心歌《古今医统大全》
  30. 补体系统的激活《医学免疫学》
  31. 补泻雪心歌《针灸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