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庐医话》书籍目录

孔以立《痢疾论》谓五色痢法当温补脾肾,余治一五色痢,用温而愈。然《冯氏锦囊》中有“五色痢实证一条,想或有此证,余特未之见也”云云。余曾治一小孩患五色痢,口渴发热,用万密斋《保命歌括》凤尾草方,一服即愈。此方主治赤白痢,而五色痢亦可治,可知其功效之神。(大抵五色痢有温寒之别,宜温者难治,宜寒者易治。)录方于此∶凤尾草连根一大握,(竹林中与井边者极佳,如无,即产别地俱可用,一名鸡脚草。)老仓米一勺,老姜带皮三片,葱白连须三根,用水三大碗,煎至一碗去渣,入烧酒小半盏,真蜜三茶匙,调极匀,乘热服一小盏,移时再服,以一日服尽为度,忌酸味及生冷煎炒米面点心难化等物。余按∶《本草》凤尾草性至冷,治热毒下痢,治痢者确审非虚寒证,乃可用之。

痢以口渴腹痛为实热。丹溪曰∶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荡,是名挟寒。李士材曰∶口渴更当以喜热喜冷分虚实,腹痛更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腹之胀与不胀、脉之有力无力分虚实。盖恐人概以口渴腹痛为实热也,然则不口渴腹痛者,果皆属虚寒乎?又昔人谓先痢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治;先泻后痢者,脾传肾,为贼邪,难医。余尝持此说以临症,遇有先泻后痢,口不渴,腹不痛者,几难辨其为实热、为虚寒,后见秦皇士《症因脉治》有云∶湿热痢之症初起,先水泻,后两三日便下脓血,湿气胜,腹不痛,热气胜,腹大痛,肛门重滞,里急后重。又云∶下痢红积而腹不痛,湿伤血分也,宜服河间黄连汤。(黄连当归甘草。)始悟腹不痛者。亦有实热,而口不渴可类推矣。自后凡遇夏秋痢疾,口不渴,腹不痛,而里急后重,(痢无不里急后重),小便少,脉数者,一以河间法治之皆效。

白槿花治赤痢甚效,余于杭郡学署植数株,秋间花开繁茂,凡患赤痢者,以花五六朵,置瓦上炙研,调白糖汤,服之皆愈。荷花池头陈某秋间下痢月余,诸药不效,已就危笃,亦以此方获愈。采花晒干,藏之次年,治痢亦效。

治噤口痢方∶用人参(倍用),黄连姜汁制)、石莲肉(炒,二味等分),水煎缓服。此方胃气虚者宜之,若热毒盛者,尚宜酌用。华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用白蜡方寸匕,鸡子黄一个,石密、苦酒(即醋也)、发灰、黄连末各半鸡子壳,先煎蜜、蜡、苦酒、鸡子黄四味令匀,乃纳连、发,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尽,神效无比。李濒湖谓此方用之,屡经效验,乃诸家方书罕见采录,知良方之见遗者多矣。陈氏藏器治小儿痢,用鸡子和蜡煎,盖本此方之意,然不若此方用药灵妙也。咸丰八年八月,罗镜泉患赤痢月余,诸医用温补药日就沉重,延余治之,询知体倦头眩,不思饮食,腹不甚痛,诊其脉右关沉数有力,余脉皆虚,余谓尚有积滞在内,因用补太早,郁而不泄,然迁延逾月,体倦头眩,神已惫矣,未可峻攻也。乃用生地炭二钱,白芍二钱,归身炭七分,地榆炭钱半,荆芥穗五分,炒槐米一钱,丹皮炭一钱,酒炒黄芩一钱,制浓朴六分,麸炒枳壳一钱,山楂钱半,神曲二钱,蛀黑枣二枚。服三剂,痢止能食,改方调理而痊。按∶此症初起,腹不痛,口不渴,是以皆主温补,特未曾读秦皇士之书故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冷庐医话》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冷庐医话》书籍目录
  1. 《冷庐医话》
  2. 《松峰说疫》
  3. 《丹溪治法心要》
  4. 《周慎斋遗书》
  5. 《丹溪治法心要》
  6. 《丹溪心法》
  7. 《友渔斋医话》
  8. 《古今医案按》
  9.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0. 《张聿青医案》
  11. 《邵兰荪医案》
  12. 《医学正传》
  13. 《叶天士医案精华》
  14. 《医碥》
  15. 《医学真传》
  16. 《医碥》
  17. 《瘴疟指南》
  18. 《临证指南医案》
  19. 《也是山人医案》
  20. 《临证指南医案》
  21. 《金匮钩玄》
  22. 《普济方·针灸》
  23. 《陈氏幼科秘诀》
  24. 《张氏医通》
  25.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顾松园医镜》
  26. 《张氏医通》
  27. 痢(余见泻)《针灸资生经》
  28. 《张氏医通》
  29. 痢病《古今医鉴》
  30. 《医述》
  31. 痢部《本草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