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斋遗书》书籍目录

痢疾多因饮食所伤,湿热相搏。若里急后重,身不发热,饮食如常,此真痢也,为脾气。先宜疏通,后用黄芩芍药汤调理。若饮食少进,精神短少,四肢倦怠,此内伤似痢也,为脾气不足,宜升阳为主。

凡痢疾一见表证,必先解表而后治痢,若表不解,则表邪传里,痢必不愈。故发热身痛,邪阳明,宜葛根汤。必表邪解而后无传变之患。

凡痢疾有表里,不宜大下解表,解表则里虚不和,大下则表证难退,表里俱不得畅则死先泻后痢者,脾传肾,脾气下流,湿热乘于肾也;先痢后泻者,肾传脾,肾不受邪,复返,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火甚加黄连,积中有紫血,是瘀血也,加红花,倍白芍生血和血,痢下如绿豆汁色者,湿也,加炒苍术白术燥湿。凡痢不可用燥药。痢属肾,肾恶燥,燥痢疾初起,宜先通之,浓朴大黄枳实朴硝。小水不利加栀子,上胀加槟榔腹痛白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腹痛,小便赤涩,大承气汤。脉平和者吉,脉微小者易治,极细无力,气血两虚,调理气血,不可下之。脉洪大身热者难治,主方必先通利,后用黄芩白芍甘草黄连、槟榔、木香枳壳。如闭结加大黄芒硝,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灯心,腹痛加川芎,血枯加归身,气滞加杏仁、身凉四肢冷加煨姜肉桂、吴萸。久不愈,八珍汤乌梅炮姜。寒加桂、附。表热无汗身痛,人参败毒散

久痢必用制过乳香没药,行气行血。盖气行则后重自除,血行则便脓自止。再用白芷以醒脾,人参以补气,甘草芍药以和中。久痢小腹痛,破故、小茴杜仲以固肾。痢不止加续断。久痢腹痛,如湿热为害,里急后重者,用姜汁炒川连。

血痢,红花苏木百草霜各三钱,酒调服。里急后重,黑丑烧存性调服,又用皂角灰服,亦效。

赤白痢,肚腹疼痛,里急后重,玉鹤二神丸当归、川连、枳壳、槟榔各一两,木香二两,大黄四两,酒糊丸。茶清下七八十丸。

噤口痢,用人参、石莲肉石菖蒲以开关,牛膝亦可以开关,又方绿色升麻一钱,石莲肉五钱,人参三钱,神效。

久痢不止,宜涩之。甘草、粟壳各七分,小红枣七枚,灯心七寸,陈酒三杯煎服。或用五倍子芽茶等分,枯矾少许,乌梅肉大蒜捣丸效,或戊己丸,川连、吴萸各五钱、肉桂痢疾肛门肿胀如状,用冰片研乳调搽。

内伤痢疾,阳气下陷,化为燥火,肛门肿胀,必待阳气上升而后邪热可去。补中益气汤

验案

一妇产后痢疾,误服克伐,暂觉宽快,而肛门痛如针刺,脉数无至数,产后见此为难治。用人参一钱,木香二分,一服减半,后用人参二钱,黄 一钱,升麻柴胡各五分,甘草、陈皮、木香各三分,愈。初用人参补肺,肺气充,则大肠之气不至下陷,木香行滞,以散一小儿八岁,噤口痢。用归身开发上焦,木瓜牛膝开关达下,炮姜温中,人参补气而效。

一妇痢疾身热,作真痢治,遂烦躁。用附子一钱,白术、炮姜各一钱,甘草五分,愈。

夫身热者,阳浮于外也;烦躁者,阴盛于内而格阳也。附子理中汤回阳于命门,逐阴寒于外

一人病痢腹痛,下之不效,温之不愈,如是一二月,自分必死。诊其脉知有死血,用乳香没药二三钱,酒研服,愈。

一女子久痢三月,红白俱止,但鸡鸣腹内作响,作泻七八次,日日如是。此肝气有余,脾土不足,久痢伤肾。用风能胜湿之药以补脾胃,人参七分,天麻三分。乌梅阿胶茯苓、甘草各五钱,肉苁蓉黄连石斛各三钱,木香二钱,北五味一钱,补骨脂郁金陈皮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周慎斋遗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周慎斋遗书》书籍目录
  1. 《周慎斋遗书》
  2. 《丹溪心法》
  3. 《松峰说疫》
  4. 《古今医案按》
  5. 《冷庐医话》
  6. 《张聿青医案》
  7. 《丹溪治法心要》
  8. 《医学正传》
  9. 《丹溪治法心要》
  10. 《医碥》
  11. 《友渔斋医话》
  12. 《医碥》
  13.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4. 《临证指南医案》
  15. 《邵兰荪医案》
  16. 《临证指南医案》
  17. 《叶天士医案精华》
  18. 《普济方·针灸》
  19. 《医学真传》
  20. 《张氏医通》
  21. 《瘴疟指南》
  22. 《张氏医通》
  23. 《也是山人医案》
  24. 《张氏医通》
  25. 《金匮钩玄》
  26. 《医述》
  27. 《陈氏幼科秘诀》
  28. 《医学入门》
  29.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顾松园医镜》
  30. 《续名医类案》
  31. 痢(余见泻)《针灸资生经》

《周慎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