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
痢,泻也。大便通利,常也。痢者,乃里急欲利,复后重而不利。后重,即后坠,痢之发也,身作寒热,呕吐,烦闷,水浆不入,腹痛,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昼夜数十余次。此痢之重者也,治得其法,虽重可愈。初起时,若有风寒表证,于治痢药中,当加发散;若不发散,径治其痢,必乱其经脉,逆其气机,病转剧矣。外邪既去,但治其痢,更分寒、热、虚、实,顾本顾标,如但以通利之法治之,先通后补,不若标本兼治,补泻并行之为得也。若下痢纯红,身热不退,水谷不入,是为死证。经云∶肠 下血,身热则死。谓余血下泄,阳热外浮,阴阳离脱也。若痢后下血水,其身发热,亦为死证。痢后则肠垢已竭,下血水乃从阳入阴,胞中并伤,世有下屋漏水之说,则血水其渐也。若色如鱼脑,此热毒入肠,当清热和血也。色如酱褐,乃下焦虚寒,亦非善证,当温经散寒。如白沫冻汁,则为寒积。世医有赤属火、白属寒之说,于理亦似,但赤色而中土虚胃气弱者,当用温药以从治,不宜凉药以对治也。凡痢初起,作呕无害,若日久脾虚,三焦寒而呕者,亦将危矣。又凡下痢必痛,痛者可治,谓有积也;
不痛者,是为肾泄,难治,一起便宜温补,不宜行泄,若行泻于前,温补于后,亦难生矣。凡痢属三阳,精神不惫而能食者,当分新久,或泻或补,或泻补兼施;若身体疲倦,不能饮食,而属三阴者,止宜温补,不宜通利;
亦有下痢无积,日夜十余次,解时微痛,是名脾泻,又名洞泄,亦宜温补,不宜通利。有脾家实,而腐秽当下者,乃新病为然,必非久也。有夏秋虚寒下痢,治得其法,至冬稍痊,明春方愈者;有夏秋实热下痢,治不得宜,乍轻乍重,至明春方死者。有痢疾初起,点滴艰涩,里急后重,宜芒硝、大黄通利者,所谓通则不痛也。
痢之轻者,名曰积,饮食失宜,寒积下焦也。一时腹痛,雷鸣暴注,名曰水泻,水谷不分,从小肠而下注也。
凡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盖粪从肠中出,积从肠外出;肠中出者出之易,肠外出者出必难,故后重而痛也。

- 痢《医学真传》
- 痢《叶天士医案精华》
- 痢《瘴疟指南》
- 痢《邵兰荪医案》
- 痢《也是山人医案》
- 痢《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痢《金匮钩玄》
- 痢《友渔斋医话》
- 痢《陈氏幼科秘诀》
- 痢《丹溪治法心要》
-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顾松园医镜》
- 痢《丹溪治法心要》
- 痢(余见泻)《针灸资生经》
- 痢《冷庐医话》
- 痢病《古今医鉴》
- 痢《松峰说疫》
- 痢部《本草易读》
- 痢《周慎斋遗书》
- 痢方《宁坤秘籍》
- 痢《丹溪心法》
- 痢风《中医词典》
- 痢《古今医案按》
- 痢谷道肿痛候《诸病源候论》
- 痢《张聿青医案》
- 痢后不能食候《诸病源候论》
- 痢《医学正传》
- 痢后风《中医词典》
- 痢《医碥》
- 痢后风《续名医类案》
- 痢《医碥》
- 痢后腹痛候《诸病源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