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真传》书籍目录

痢,泻也。大便通利,常也。痢者,乃里急欲利,复后重而不利。后重,即后坠,痢之发也,身作寒热,呕吐,烦闷,水浆不入,腹痛,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昼夜数十余次。此痢之重者也,治得其法,虽重可愈。初起时,若有风寒表证,于治痢药中,当加发散;若不发散,径治其痢,必乱其经脉,逆其气机,病转剧矣。外邪既去,但治其痢,更分寒、热、虚、实,顾本顾标,如但以通利之法治之,先通后补,不若标本兼治,补泻并行之为得也。若下痢纯红,身热不退,水谷不入,是为死证。经云∶肠 下血,身热则死。谓余血下泄,阳热外浮,阴阳离脱也。若痢后下血水,其身发热,亦为死证。痢后则肠垢已竭,下血水乃从阳入阴,胞中并伤,世有下屋漏水之说,则血水其渐也。若色如鱼脑,此热毒入肠,当清热和血也。色如酱褐,乃下焦虚寒,亦非善证,当温经散寒。如白沫冻汁,则为寒积。世医有赤属火、白属寒之说,于理亦似,但赤色而中土虚胃气弱者,当用温药以从治,不宜凉药以对治也。凡痢初起,作呕无害,若日久脾虚,三焦寒而呕者,亦将危矣。又凡下痢必痛,痛者可治,谓有积也;

不痛者,是为肾泄,难治,一起便宜温补,不宜行泄,若行泻于前,温补于后,亦难生矣。凡痢属三阳,精神不惫而能食者,当分新久,或泻或补,或泻补兼施;若身体疲倦,不能饮食,而属三阴者,止宜温补,不宜通利;

亦有下痢无积,日夜十余次,解时微痛,是名脾泻,又名洞泄,亦宜温补,不宜通利。有脾家实,而腐秽当下者,乃新病为然,必非久也。有夏秋虚寒下痢,治得其法,至冬稍痊,明春方愈者;有夏秋实热下痢,治不得宜,乍轻乍重,至明春方死者。有痢疾初起,点滴艰涩,里急后重,宜芒硝大黄通利者,所谓通则不痛也。

痢之轻者,名曰积,饮食失宜,寒积下焦也。一时腹痛,雷鸣暴注,名曰水泻,水谷不分,从小肠而下注也。

凡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盖粪从肠中出,积从肠外出;肠中出者出之易,肠外出者出必难,故后重而痛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真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真传》书籍目录
  1. 《医学真传》
  2. 《叶天士医案精华》
  3. 《瘴疟指南》
  4. 《邵兰荪医案》
  5. 《也是山人医案》
  6.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7. 《金匮钩玄》
  8. 《友渔斋医话》
  9. 《陈氏幼科秘诀》
  10. 《丹溪治法心要》
  11.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顾松园医镜》
  12. 《丹溪治法心要》
  13. 痢(余见泻)《针灸资生经》
  14. 《冷庐医话》
  15. 痢病《古今医鉴》
  16. 《松峰说疫》
  17. 痢部《本草易读》
  18. 《周慎斋遗书》
  19. 痢方《宁坤秘籍》
  20. 《丹溪心法》
  21. 痢风《中医词典》
  22. 《古今医案按》
  23. 痢谷道肿痛候《诸病源候论》
  24. 《张聿青医案》
  25. 痢后不能食候《诸病源候论》
  26. 《医学正传》
  27. 痢后风《中医词典》
  28. 《医碥》
  29. 痢后风《续名医类案》
  30. 《医碥》
  31. 痢后腹痛候《诸病源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