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耳

《厘正按摩要术》书籍目录

两耳时红时热者,主外感风热。(《集成》)

两耳尖发冷者,主发痘疹。(《集成》)

风门在耳前,少阳经所主。色黑,则为寒为疝。色青,则为燥为风。(《集成》)

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色红而热。若色黑与白而冷,其筋纹如梅花品字样,或串字样,从耳皮上出者,皆逆也。(《大全》)

耳下属肾。凡出痘时,其色宜红紫带冷,不宜淡黄壮热。如筋纹梅花品字样为顺,若如蚤咬芝麻之形者,为险逆难治之候。(《大全》)

耳后耳里属肺。凡出痘时,其色宜淡白带温,不宜红紫壮热。如见茱萸形,或灯火烧烙之样为逆。(《大全》)

耳后耳外属肝。凡出痘时,其色宜青带温,不宜淡白冰冷。稀疏者吉,稠密者凶。(《大全》)

耳后中间属脾。凡出痘时,宜苍黄温和,不宜青色壮热,稀疏如黄蜡色者吉,稠密如蚁色带青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三条而枝叶多,色淡红者吉。系心经发痘,主头面稀少。(《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紫赤色者,主肝经发痘,而急出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苍黄色者,或筋头大而根转小,系脾经发痘,主头面胸腹必稀。(《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淡而色白者,枝叶繁乱,系肺经发痘。出如蚕种,主痒塌极凶之兆,三五日必亡。(《大全》)

凡出痘,耳筋色黑,枝叶多者,系肾经发痘。主黑陷伏毒,九朝十朝内必死。(《大全》)

发热,耳筋出现紫黑赤白皆凶。耳上凉者吉,耳下凉者凶。耳后青筋起,主螈 。(《大全》)

耳色枯焦,主肾涸证危。(《集成》)

两耳后黑筋,横过发际,主脐下疼,肾气痛。(《集成》)

凡看小儿潮热之际,以两耳辨其五色为验,便知生死轻重之分。(《大全》)

耳上起青筋者主肝风,耳聋发狂者阳虚病。(周于蕃)

耳痛、耳肿、耳聋者,皆主胆病。(周于蕃)

按∶耳背上、中、下、分五脏。邵公治痘称为秘法。乃识者以穿凿讥之,未为无见。回忆幼时聆先君之训曰∶兴化有顾先生者,其面麻,群以顾大麻呼之。取佾生者三,卒未补博士弟子员。治痘有神术,惟酷暑严寒,不起之证百中一二。其生平辄自负曰∶痘无死证。顾公麻,顾公洵三折肱矣。今春痘疫流行,夭枉甚多。总由寒热虚实,莫能确辨,亦婴儿一劫也。

嗣有《痘疹辨证录》四卷,续刻问世,求海内诸方家惠书赐教,幸甚盼甚。是篇察耳,耳虽为肾窍,而五脏所结,系于耳者居多。外感则或冷或热,内伤则或暗或滞。善诊面色者,神明而熟察之,亦辨证要法也。若徒取以辨痘证则拘矣。(惕厉子)

耳背图(图)

耳珠属肾,耳叶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厘正按摩要术》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厘正按摩要术》书籍目录
  1. 察耳《厘正按摩要术》
  2. 察耳《医碥》
  3. 察耳法《伤寒括要》
  4. 察儿病症秘旨《幼科推拿秘书》
  5. 察疽发有内外之别《集验背疽方》
  6. 察唇口《厘正按摩要术》
  7. 察疽发有内外之别《外科精要》
  8. 察唇齿《医碥》
  9. 察口唇法《伤寒括要》
  10. 察齿《厘正按摩要术》
  11. 察脉《医学入门》
  12. 察病形色歌《古今医统大全》
  13. 察脉《伤寒括要》
  14.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医经国小》
  15. 察脉大法《伤寒寻源》
  16. 察病轻重《汤液本草》
  17. 察面《医碥》
  18. 察弊《轩岐救正论》
  19. 察面色《儿科萃精》
  20. 察鼻准《厘正按摩要术》
  21. 察目《中医名词词典》
  22. 察鼻法《伤寒括要》
  23. 察目《中医词典》
  24. 察鼻《医碥》
  25. 察目《医碥》
  26. 搽牙散《仁术便览》
  27. 察目法《伤寒指掌》
  28. 搽目方《冯氏锦囊秘录》
  29. 察目法《伤寒括要》
  30. 查奕芸《中医词典》
  31. 察平人损至脉法《察病指南》

《厘正按摩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