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相杂须辩论
世间之病,人皆曰伤寒最难,而非难也,难莫难于六气之相杂而互至耳。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然冬月致病只三字,风、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风、寒、湿、火是也。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风、寒、燥、火是也。其有非时之燥湿,则又天之变气也。大抵气愈杂则其治愈难,吾姑即夏间之五气而明辨之。五气既明,则其少者不烦言而已解。假如脉浮缓,自汗头痛,发热而恶风者,伤风也;脉浮紧,无汗头痛,发热而恶寒者,伤寒也。此随时感冒,虽在暑月,亦必有之。亦有纳凉饮冷,脏受寒侵,遂至呕吐痛泻,脉沉迟,手足厥冷,口鼻气冷,此乃夏月中寒之候,反因避暑太过而得之也。至于暑症,乃夏月之正病,然有伤暑、中暑、闭暑之殊。伤暑者,病之轻者也,其症汗出、身热而口渴也;中暑者,病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蒸热齿燥,或烦心喘喝、妄言也;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闭之也,其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其有霍乱吐泻而转筋者,则又因暑而停食、伏饮以致之也。然停食、伏饮,湿气也,或身重体痛,腹满胀闷,泄利无度,皆湿也。风寒暑湿,四气动而火随之,是为五气,所谓夏兼五字者以此。然而各字分见,其为治也易,五字互见,其为治也难。假如风暑相搏,名曰暑风,其症多发搐搦。暑湿相搏,名曰湿温,其症头痛自汗,谵语,身重腹满,足胫寒。风热相搏,名曰风温,其症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出。湿气兼风,名曰风湿,湿气兼寒,名曰寒湿,其症骨节烦疼,不能自转侧。复有风寒挟湿,发为刚、柔二痉,其症口噤,身反张。更有湿热相攻,发为五痿,其症四肢痿废,不能自收持。此皆五气相兼而互见者也。又况冬月伤寒,伏藏于筋骨之间,至夏感热气而发者,名曰热病。
天行不正之气,发作非时者,名曰疫气。更有病气相传染,沿门合境皆病者,斯为在人之疫为害尤多。夫此热病、疫病,传之脏腑,大便不通,则燥气随之,是五气之中,复兼六气矣。更有体虚、劳倦、注夏等病,纷纭交错于其间,若不明辨亲切,孟浪投剂,伤生非浅。奈何医者一见发热,不问是暑、是湿,概行表散,散之不效,随用和解,解之不去,随用清凉,凉之不效,继以补益,其中有幸全者,则引为己功,而倾危乍至,则委之天数。岂知致病之初,认证投药,取效甚易,及其日久病深,败证悉具,虽有善者,亦莫如之何也已!予不自揣,特着此论,先指夏间五气而发明之,庶纷纭错杂之症,不至混淆,则触目洞然,施治如法,亦救世之一端耳。嗟乎!五气既明,多者已辨,则三气、四气之杂至者,不难辨矣。况伤寒一症,表里可分,传中可别,上、中、下三焦可凭,而又何难乎?我故曰∶伤寒非难而难于六气之相杂而互至也。

- 六气相杂须辩论《医学心悟》
- 六气相胜病治《类经》
- 六气详注《松峰说疫》
- 六气先取化元(一首)《医经国小》
- 六气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气为司天之岁《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六气有余不足《伤寒直格》
- 六气为病歌《针灸大成》
- 六气正变占《医学纲目》
- 六气为病(六道同前)《医经国小》
- 六气正纪十二变《类经》
- 六气为病《伤寒直格》
- 六气之复病治《类经》
- 六气为病《医学启源》
- 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类经》
- 六气天时民病《松峰说疫》
- 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类经》
- 六气所宜之味歌《古今医统大全》
- 六气之图《审视瑶函》
- 六气司天《灵素节注类编》
- 六气之图(图缺)《目经大成》
- 六气司令《伤寒悬解》
- 六气主病《古今医鉴》
- 六气说《医碥》
- 六气主病《灵素节注类编》
-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气主病治法例《古今医统大全》
- 六气胜复歌《运气要诀》
- 六气主客《伤寒杂病论》
- 六气胜复歌《医宗金鉴》
- 六气主客补泻歌《古今医统大全》
《医学心悟》
- 序
- 自序
- 凡例
- 卷一
- 医中百误歌
- 保生四要
- 治阴虚无上妙方
- 人参果
-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 火字解
- 脉法金针
-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 医门八法
- 伤寒纲领
- 伤寒主治四字论
- 经腑论
- 阴证有三说
- 论疫
- 六气相杂须辩论
- 论中风
- 中风寒热辨
- 中风不语辨
- 中风类中辨证法
- 杂症主治四字论
- 入门辨证诀
- 卷二
- 伤寒类伤寒辨
- 伤寒六经见证法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太阳腑病
- 阳明腑病
- 论里中之里
- 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
- 论阳明兼证用药法
- 合病并病
- 直中三阴诸证
- 两感
- 伤寒兼症
- 咳嗽
- 止嗽散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咽痛
- 伤寒吐血
- 犀角地黄汤
- 衄
- 便脓血
- 蓄血
- 桃核承气汤
- 抵当汤
- 动阴血
- 鼻鼾鼻鸣
-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
- 葳蕤汤
- 温疟
- 身重难转侧
- 发黄
- 栀子柏皮汤
- 茵陈蒿汤
- 茵陈五苓散
- 茵陈术附汤
- 痉
- 加减小续命汤
- 三一承气汤
- 斑疹
- 三黄解毒汤
- 犀角大青汤
- 结胸痞气
- 小陷胸汤
- 大陷胸汤
- 半夏泻心汤
- 白散
- 枳实理中丸
- 脏结
- 振战栗
- 筋惕肉
- 真武汤
- 义手冒心
- 惊悸
- 小便不利
- 遗溺
- 呃逆
- 扁鹊丁香散
- 懊
- 栀子豉汤
- 郁冒
- 导赤散
- 奔豚
-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 风温湿温
- 风湿相搏
- 劳复、食复、女劳复
- 人参三白汤
- 阴阳易
- 狐惑
- 雄黄丸方
- 阳毒阴毒
- 栀子汤
- 百合病
- 百合知母汤方
- 坏病
- 羊肉汤方
- 热入血室
- 阴躁似阳躁
- 阳厥似阴厥
- 肿
- 除中
- 气上冲心
- 瓜蒂散
- 姜附汤
- 桂枝附子汤
- 甘草附子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十枣汤
- 人参膏
- 当归补血汤
- 酸枣仁汤
- 小青龙汤
- 桂枝甘草汤
- 卷三
- 中风门
- 类中风
- 伤暑(霍乱、搅肠痧
- 疫疠
- 虚劳
- 咳嗽
- 喘
- 吐血
- 头痛
- 心痛
- 胸痛
- 胁痛
- 胃脘痛
- 腹痛
- 小腹痛
- 身痛
- 肩背臂膊痛
- 腰痛
- 痹(鹤膝风)
- 痿
- 脚气
- 疠风
- 噎膈
- 痢疾
- 泄泻
- 疟疾
- 论水肿鼓胀
- 水肿
- 鼓胀
- 积聚
- 疝气
- 痰饮
- 呕吐哕、呃逆
- 三消
- 热淋
- 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便血
- 尿血
- 卷四
- 遗精
- 赤白浊
- 黄疸
- 不能食
- 不得卧
- 自汗盗汗
- 癫狂痫
- 惊悸恐
- 眩晕
- 健忘
- 嘈杂
- 咽喉(口舌齿唇)
- 目
- 面
- 瘰
- 鼻
- 耳
- 痔疮
- 内痈
- 诸虫
- 五绝
- 月经不调
- 室女经闭成损
- 暴崩下血
- 带下
- 求嗣
- 转女为男说
- 诊妇人有孕法
- 验胎法
- 食忌
- 药忌
- 恶阻
- 胎动不安
- 胎漏
- 子悬(子眩
- 胎不长
- 半产
- 子烦
- 子痫
- 子鸣
- 子喑
- 孕妇内痈
- 鬼胎(梦与鬼交
- 热病胎损
- 娠妊小便不通转胞胞损
- 胎水肿满
- 乳自出
- 临产将护法
- 十产论
-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
- 胞衣不下
- 产后将护法
- 产后血晕
- 产后不语
- 产后发热
- 产后颠狂
- 心神惊悸
- 汗多变痉
- 产后身痛
- 产后腰痛
- 恶露不绝
- 产后心腹诸痛
- 蓐劳
- 喘促
- 鼻黑鼻衄
- 产后乳疾
- 乳痈乳岩
- 妇人隐疾
- 卷五
- 外科十法
- 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