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汗多阳虚证

《余无言医案》书籍目录

卫气素虚,皮毛不固,动则自汗,忽感风邪,始则恶风恶寒,继则寒热并作,头项强痛,接再酸楚,间以恶心,而自汗颇多。迟延两日,渐至手足微撅,四肢亦微有拘急。技以桂枝加附子汤,一剂而痊。

患者顾芝轩,年42岁,为劳动人民,庸工于菜市路一小茶楼中。其人卫气素虚,动则有汗。皮毛既不固,且与炉灶相亲,热汤相近,其平日自汗之情况,已可想而知。此种体质,即《伤寒论》所谓 ”病常自汗出者,此营气和,卫不谐,卫气不共营气和谐”之体质。而其所任职业,亦足促使其自汗多也。于1950年3月间,以劳汗当风,忽患伤风之证。始则膏音恶寒,渐渐恶风,但寒不热,约半日许,始渐蠢蠢发热。此乃体质较弱,故发热较迟,不似体质强壮者,其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也。他如头项强痛,腰特酸楚,间以恶心,而自汗淋漓,较平时为尤甚。

初病之时,以经济关系,未延医调治。至第三日,以病势有增无减,且增四肢拘急,屈伸不和,手足发凉,十指尤冷,此时始就余诊。入诊室之时,余见其面带垢晦,袖手缩足,人扶而进。坐定之时,又见头面颈项均自汗颇多,领围带湿,气息微喘。及诊其脉,则觉手已微凉,手指尤甚。手如此,足亦可知。细询其发病时日,知才三日耳。其表证指历,必由自汗而来。其他症状,已如前述。综其全盘症状,太阳表证及卫虚末厥,必须一鼓而克之,否则顾此失彼,难保元肢厥脉沉之危险也。乃处以桂枝附子汤,俟汗止热退后,再行调理。

诸生间曰:“此证面带垢晦之色,颇似温病,而今用桂枝,何也?”余曰:“仲景之书,以证候诊断为主。而治疗之法,又以有某证用某药,无某证减某药。今恶寒与发热均在,且与头痛项强、腰臀酸楚并见。全为风邪表证,焉得不用桂枝。不似温病之面垢,但发热而不恶寒也,其认证在此。”

诸生又曰:“桂枝附子汤方,原为不应大汗,而大发其汗,遂至漏汗不止之证而用之。今病者三日未治,根本并未发汗,何亦用此,”余曰:“汝等读书如此,难以与言医矣。大发汗之漏,与此自汗之漏,其汗不止,有何异乎?发汗与自汗虽有异,而漏汗不止则同也。既漏汗不止矣,安得不急用附子耶。且已手足微厥,四肢微拘,附子之用,更不可缓矣。”

及至次日复诊,果已一药而痊。诸生更大喜而服。为处以调理之剂,令服两帖,以扶正气。

桂枝加附子汤

川桂枝三钱 京芍药四钱 炙甘草二钱五分 熟附片五钱 生姜一钱五分 大枣十枚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余无言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余无言医案》书籍目录
  1. 伤风汗多阳虚证《余无言医案》
  2. 伤风寒《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3. 伤风后发搐《中医词典》
  4. 伤风寒《医碥》
  5. 伤风后发搐《小儿药证直诀》
  6. 伤风根原《四圣心源》
  7. 伤风兼脏《小儿药证直诀》
  8. 伤风腹胀《小儿药证直诀》
  9. 伤风见寒(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10. 伤风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1. 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伤寒六书》
  12. 伤风发痉《中医词典》
  13. 伤风见寒伤寒见风脉证《伤寒六书》
  14. 伤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5. 伤风咳《中医词典》
  16. 伤风表证《伤寒直格》
  17. 伤风咳嗽《中医词典》
  18. 伤风(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19. 伤风咳嗽《症因脉治》
  20. 伤风《陈氏幼科秘诀》
  21. 伤风咳嗽痧《痧胀玉衡》
  22. 伤风《金匮钩玄》
  23. 伤风流涕《明医杂着》
  24. 伤风《小儿药证直诀》
  25. 伤风论《胎产心法》
  26. 伤风《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7. 伤风论治《类证治裁》
  28. 伤风《幼科心法要诀》
  29. 伤风脉案《类证治裁》
  30. 伤风《活幼心书》
  31. 伤风脉候《类证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