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眩晕者,目花黑暗旋倒也。其状头眩目闭,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上,惕惕然不能镇定之象。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故仲淳以眩晕责之肝血少,兼肾水虚所致。丹溪云∶无痰不作眩,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故作眩晕。然致眩之因亦不一,有外感六淫之邪而眩晕者,宜各从本门以施治。如因血少阴虚者,补其肝肾;因火炎痰动者,治其痰火,有因气虚眩晕者,宜用异功、补中益气之属;因失血过多〔或上或下皆是。〕眩晕者,选用保阴、集灵、归脾之属;有肾中阳衰,浊阴上逆眩晕者,最恶之候,急用人参、沉、砂、八味之属,直达阳气归原为主。有产妇眩晕,不省人事,谓之血晕,亦最恶之候,治在本门。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多宜消痰降火,或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补肾,而兼养肝之剂,此治眩晕之大旨也。
逍遥散〔见虚劳。〕宜加甘菊 钩藤。〔平肝降眩要药,通可加用。〕因肝血虚者,再加枣仁、枸杞,因肝火甚者,用加味逍遥,再加羚羊角、天麻。
此肝经之要药,诸风掉眩属肝,通主此加减治之。
六味汤 左归饮〔俱见虚劳。〕宜加甘菊 钩藤 白芍。〔丹溪言∶治眩晕药中,宜加制肝药为佐使。菊、藤虽言平木、白芍,虽言制肝,然皆不克伐。〕枣仁〔补肝养阴。〕牛膝〔益精填髓。〕此二方,眩晕属肾水虚者,通可采用。
保阴煎 集灵膏 归脾汤〔俱见虚劳。〕此三方,眩晕属血虚者,宜分别用之。如吐衄过多,有肺热痰嗽者,则宜保阴加甘菊、钧藤、白芍、枣仁;无肺热者,可用集灵膏加上药;崩漏便血,及产后失血过多,则宜归脾加甘菊、钩藤、地、芍、天冬之属。亦有不宜者,仍用保阴之属。
异功散〔见中风。〕补中益气汤〔见泄泻。〕此二方,眩晕属气虚者,可采用之。
二陈汤〔见中风。〕宜加天麻 枳壳 香砂。如挟火者,加芩、连,挟虚者,加参、术。
此治湿痰厥逆眩晕之剂。
【举例】
一 一妇时多暴怒,以致经水复止。入秋以来,渐觉气逆上厥,如畏舟舡之状,动辄晕去,久久卧于床中,时若天翻地复,不能强起,百般医治不效。因用人参三、五分,略宁片刻,最后服至五钱,一剂,病转凶危,大热引饮,脑间如刀劈,食少溺多,已治棺木,无他望矣。嘉言诊之,许以可救。盖怒甚则血郁于上,而气不返于下者,名曰厥巅疾。厥者逆也,巅者高也,气与血俱逆于高巅,故动辄眩晕也。又以上盛下虚者,过在足少阳胆经。胆之穴,皆络于脑,郁怒之火,上攻于脑,得补而炽,其痛如劈,因为厥巅之疾也。风火相煽,故振摇而热蒸;木土相凌,故艰食而多泻也。于是会《内经》铁落镇坠之意,以代赭石、龙胆草、芦荟、黄连之属,降其上逆之气;以三七、丹皮、赤芍之属,行其上郁之血;以龙骨、牡蛎、五味之属,敛其浮游之神。最要在每剂药中,生入猪胆汁二枚;盖以少阳热炽,胆汁必干,亟以同类之物济之。药一入口,便觉神返其舍忘,其口苦,连进十数剂,服猪胆二十余枚,热退身凉,饮食有加,便泻自止,始能起床,行动数武。然尚觉身轻如叶,不能久支。恐药味太苦,不宜多服,减去猪胆、龙荟,加入当归一钱,人参三分,姜、枣为引,平调数日痊愈。
二 一人头晕恶寒,形体倦怠,得食少愈,劳而益甚。立斋曰∶此脾肺虚弱,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愈。
三 一人脐下有热气上冲,甚则有时眩晕,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元也。余以人参〔二钱。〕熟地〔一两。〕砂仁〔二钱。〕服之而愈。
四 一人因房劳过度,气短头晕吐痰。服辛香之剂,痰甚遗尿。两尺脉浮大,按之如无。立斋曰∶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元,而为头晕;不能摄水,而为痰涎,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

- 眩晕《顾松园医镜》
- 眩晕《万病回春》
- 眩晕《古今医案按》
- 眩晕《古今医鉴》
- 眩晕《证治汇补》
- 眩晕《张聿青医案》
- 眩晕《卫生易简方》
- 眩晕《医碥》
- 眩晕《医学摘粹》
- 眩晕《医碥》
- 眩晕《医学摘粹》
- 眩晕《临证指南医案》
- 眩晕《医学心悟》
- 眩晕《寿世保元》
- 眩晕《金匮翼》
- 眩晕《证治准绳·杂病》
- 眩晕《仁术便览》
- 眩晕《证治准绳·疡医》
- 眩晕《回春录》
- 眩晕《证治准绳·女科》
- 眩晕《医学实在易》
- 眩晕《证治准绳·类方》
- 眩晕《医宗己任编》
- 眩晕《张氏医通》
- 眩晕《丹溪手镜》
- 眩晕《医述》
- 眩晕《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眩晕《医宗金鉴》
- 眩晕《医学从众录》
- 眩晕《女科秘旨》
- 眩晕《脉因证治》
《顾松园医镜》
- 作者:顾靖远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原序一
- 原序二
- 原序三
- 自序
- 医道积习通弊论
- 辨治温热病中宜用白虎汤并不伤人以解世俗之惑,并明概投附、桂、干姜杀人之误
- 卷一·礼集
- 草部
- 甘草
- 生地黄
- 熟地黄
- 麦门冬
- 天门冬
- 葳蕤
- 玄参
- 沙参
- 贝母
- 知母
- 天花粉
- 百部
- 款冬花
- 紫菀
- 郁金
- 桔梗
- 茅根
- 芦根
- 石斛
- 白芍药
- 当归
- 丹参
- 远志
- 秦艽
- 续断
- 牛膝
- 何首乌
- 五味子
- 沙菀蒺藜
- 覆盆子
- 菟丝子
- 巴戟天
- 肉苁蓉
- 补骨脂
- 大茴香
- 黄
- 白术
- 苍术
- 香附
- 木香
- 砂仁
- 白豆蔻
- 藿香
- 前胡
- 防风
- 荆芥
- 独活
- 麻黄
- 葛根
- 白芷
- 柴胡
- 升麻
- 细辛
- 川芎
- 天麻
- 甘菊花
- 钩藤
- 威灵仙
- 香薷
- 黄连
- 胡黄连
- 黄芩
- 连翘
- 龙胆草
- 芦荟
- 青黛
- 地榆
- 茵陈
- 山豆根
- 青蒿
- 防己
- 萆
- 忍冬
- 牛蒡子
- 车前子
- 泽泻
- 木通
- 通草
- 灯心草
- 淡竹叶
- 海金砂
- 葶苈子
- 泽兰
- 益母草
- 红花
- 牡丹皮
- 三七
- 玄胡索
- 茜根
- 蒲黄
- 姜黄
- 王不留行
- 刘寄奴
- 京三棱
- 蓬莪术
- 使君子
- 旋复花
- 半夏
- 南星
- 海藻
- 昆布
- 常山
- 草豆蔻
- 肉豆蔻
- 益智仁
- 蛇床子
- 兰叶
- 白前
- 白薇
- 白芨
- 白癣皮
- 苦参
- 旱莲草
- 夏枯草
- 谷精草
- 决明子
- 木贼草
- 蒲公英
- 紫花地丁
- 甘蕉根
- 大黄
- 牵牛
- 甘遂
- 大戟
- 芜花
- 附子
- 乌头
- 草乌
- 蓖麻子
- 卷二·礼集
- 木部
- 柏子仁
- 侧柏叶
- 松节
- 女贞子
- 茯苓
- 琥珀
- 酸枣仁
- 枸杞子
- 地骨皮
- 桑根白皮
- 竹叶
- 竹茹
- 竹沥
- 竹茹〔甘寒〕感寒挟食而呕吐者勿用。竹沥滑肠,脾虚泄泻者勿用,寒痰、湿痰、食积痰诸均忌。
- 天竺黄
- 山茱萸
- 金樱子
- 杜仲
- 木瓜
- 枳实
- 枳壳
- 浓朴
- 槟榔
- 大腹皮
- 沉香
- 降真香
- 乌药
- 丁香〔辛热,入脾胃二经。去丁盖。忌火。〕温中散滞,除呕止呃。〔属寒者方可用。〕一切因火热症者大忌。
- 乳香
- 没药
- 苏木
- 蔓荆子
- 辛夷
- 茶叶
- 猪苓
- 栀子
- 黄柏
- 槐花
- 楝实
- 桂
- 吴茱萸
- 蜀椒
- 雷丸
- 芜荑
- 干漆
- 皂荚
- 巴豆
- 果部
- 菜部
- 谷部
- 金石部
- 人部
- 兽部
- 禽部
- 虫鱼部
- 卷三·乐集
- 卷四·乐集
- 卷五·乐集
- 卷六·射集
- 卷七·射集
- 卷八·御集
- 卷九·御集
- 卷十·御集
- 卷十一·书集
- 卷十二·书集
- 卷十三·书集
- 卷十四·数集
- 卷十五·数集
- 卷十六·数集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