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回春录》书籍目录

湖墅,张春桥,素禀不坚,头眩脑鸣,频服温补药,甚觉畏冷。人皆谓其体偏于寒也。

辛丑春,始请孟英诊之,脉甚数。曰∶阴亏也。温补非宜。改服滋水培元之剂,颇为有效。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以灸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

灸后数日,即寒少热多,宛如虐疾,医者以为“脾寒”病,投以温散,日以滋甚。春桥知药治未符,坚不肯服,乃父与之询其故,漫曰∶要儿服药,须延王先生延医。与之遂邀孟英治之,切其脉,滑数倍加,曰∶阴虚之体,内热自生,灸之以艾,火气内攻。当时溽暑,天热外烁,三者交加,阴何以堪?再投温散,如火益热,当从“瘅疟”治。专以甘寒熄热,则阴津不致枯涸,而寒热可不攻自去。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竟不用一分表散药而治愈。

一老广文,俸满来省验看,患眩晕。医谓“上虚”,进以参、 等药,因而不食不便,烦躁气逆。孟英诊曰∶“下虚”之证,误补其上,气分实而不降,先当治药,然后疗病。与∶(山)栀 (豆)豉 (黄)芩 桔(梗) 枳(实) 橘(红)(紫)菀 贝(母),一剂粥进便行,嗣用滋阴熄风法而愈,

王雪山令媳,患心悸眩晕。广服补剂,初若甚效,继乃日剧,时时汗出,肢冷息微,气逆欲脱,灌以参汤,稍有把握。延逾半载,大弗不资。庄之阶舍人,令延孟英诊视,脉沉弦且滑,舌绛而有黄腻之苔,口苦溲热,汛事仍行。病属痰热 ,误补则气机壅塞,与大剂清热涤痰药,吞当归龙荟丸,服之渐以向安。仲夏即受孕,次年二月诞一子,惜其娠后停药,去痰未尽,娩后复患悸晕不眠,气短不饥,或作产后血虚治不效,仍请孟英视之。脉极滑数,曰∶病根未刈也。与蠲痰清气法,果应。

比丘尼心能,体浓蹒跚。偶患眩悸,医以为虚。久服温补,渐至发肿不饥。仲夏,延孟英视之,脉甚弦滑,舌色光绛。主清痰热,尽撤补药,彼不之信,仍服八味等方。至季夏再屈孟英诊之,脉数七至,眠食尽废,不可救药矣,果及秋而荼毗。(和尚死叫荼毗)。

曾稼梅令嫒,患眩晕,脘痛,筋掣,吐酸,渴饮,不饥,咽中如有炙脔,朱某与温胃药,病日剧。孟英诊脉,弦滑,投∶(竹)茹 贝(母) (吴茱)萸 (黄)连 旋(复) 赭(石) 栀(子) 楝(实) 枳(实) 郁(金) 雪羹之药,十余剂始愈。

胡秋谷令嫒,年甫笄(女子十五岁为笄),往岁患眩晕,孟英切其脉滑,作痰治,服一、二剂,未愈。更医谓“虚”,进以补药,颇效,渠信为然。今冬复病,径服补药,半年后,眠食皆废,闻声惊惕,寒颤自汗,肢冷如冰。以为久虚欲脱,乞援于孟英。脉极细数,目赤便秘,胸下痞塞如 ,力辨其非虚证。盖痰饮为患,乍补每若相安,惟具只眼者,始不为病所欺也。投以∶旋(复) 赭(石) (竹)茹 贝(母) 蛤壳花粉 桑(叶) 栀(子) 栝(蒌) 薤(白) (黄)连 枳(实)等药,数服即安,而晕不能止,乃去赭(石)、薤(白)、(栝)蒌、枳(实),加元参菊花、“二至”、“三甲”之类,服匝月,始能起榻。

李甫华令正,患头震。孟英脉之,弦滑,乃肝经郁怒火升也。投∶当归龙荟丸而瘥。然不能惩忿,其病屡发之后,更兼溺闭,腹胀,喘汗欲绝。亟邀孟英视之,脉甚弦涩。口苦苔黄,舌色紫黯,汛虽不愆,内有瘀滞也。以∶雪羹加金铃 旋复 栀子 滑石 桃仁 茺蔚 车前子 木通,仍吞龙荟丸,外以田蠃大蒜车前草,捣贴脐下,服后果先下黑血。溲即随通。继而更衣,粪色亦黑,遂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回春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回春录》书籍目录
  1. 眩晕《回春录》
  2. 眩晕《仁术便览》
  3. 眩晕《医学实在易》
  4. 眩晕《金匮翼》
  5. 眩晕《医宗己任编》
  6. 眩晕《医学心悟》
  7. 眩晕《丹溪手镜》
  8. 眩晕《医学摘粹》
  9. 眩晕《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0. 眩晕《医学摘粹》
  11. 眩晕《医学从众录》
  12. 眩晕《卫生易简方》
  13. 眩晕《脉因证治》
  14. 眩晕《证治汇补》
  15. 眩晕《中医内科学》
  16. 眩晕《古今医案按》
  17. 眩晕《时方妙用》
  18. 眩晕《顾松园医镜》
  19. 眩晕《医学三字经》
  20. 眩晕《万病回春》
  21. 眩晕《也是山人医案》
  22. 眩晕《古今医鉴》
  23. 眩晕《伤科汇纂》
  24. 眩晕《张聿青医案》
  25. 眩晕《金匮钩玄》
  26. 眩晕《医碥》
  27. 眩晕《何澹安医案》
  28. 眩晕《医碥》
  29. 眩晕《女科证治准绳》
  30. 眩晕《临证指南医案》
  31. 眩晕《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