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其脉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症治。
眩者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眩晕之与冒眩。其义一也。其状目闭眼眩。身转耳聋。
如登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风则有汗。寒则掣痛。
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晕也。喜怒哀乐。悲恐忧思。郁而生痰。随气上厥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之出于气虚也明矣。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之生于血虚也又明矣。以至新产之后。血海虚损。或瘀不行。皆能眩晕。是可不推寻致病之因乎。治法。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焉。最不可妄施汗下。然而眩晕欲解。自汗则有之。若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与夫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汗者。此虚极而脱也。识者将有采薪之忧
清晕化痰汤 主方。治眩晕之总司也。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半) 防风 羌活(各七分) 甘草(三分) 枳实(麸炒一钱) 川芎 黄芩(酒炒各八分) 白芷 细辛 南星(姜汁炒各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以此作丸。亦可。气虚。加人参七分。白术去芦一钱。
一论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言语。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见头疼)
一论劳役之人。饥寒眩晕者。脉虚弱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半夏、天麻、白芍、熟地黄。
一眩晕属气虚有湿痰者。根据本方去升麻、柴胡。加白茯苓、川芎、半夏、大麻、桔梗、白芷。
一论阴虚火动眩晕者。脉必数也。清离滋坎汤(方见痨瘵)根据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栀、竹沥少许。
一论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眩晕欲倒。如坐舟车。手足冷。脉沉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一论眩晕之症。因气虚痰火炎上故也。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一钱) 白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汤泡一钱) 明天麻(八分) 槟榔(八分) 旋复花(八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肥白人。日常头旋目花。卒时晕倒者。名曰痰晕。
天南星(姜泡) 半夏(姜汁制) 天麻 苍术(米泔浸) 川芎 陈皮 茯苓(去皮)桔梗 枳壳(去穣) 乌药 酒芩 羌活(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虚体之人。一时为寒所中。口不能言。眩晕欲倒。手足厥冷。
上锉。每五钱。水煎温服。
一论一切失血过多。眩晕不醒者。
川芎 当归(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虚甚。加炮过大附子。
一论气血两虚而挟寒。作头目眩晕者。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如有痰。加陈皮、半夏。
一人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予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八味丸见补益)
一人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予以为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大方痰晕汤
法半夏(一钱) 橘红(一钱) 赤茯苓(一钱) 黄芩(酒洗七分) 白术(一钱五分) 川芎(五分) 黄连(五分) 黄柏(酒炒七分) 知母(七分) 石膏(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服。
一生圆形体魁梧。不慎酒色。因劳怒头晕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饮。六脉洪数而虚。予以为肾经亏损。不能纳气归原而头晕。不能摄水归原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补中益气合六味丸料。治之而愈。其后或劳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药而愈。
一孟都宪者。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以八味丸料三剂而愈。
一孙都宪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右三脉洪而无力。余谓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十全大补丸(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见内伤)
八味丸
六味丸(俱见补益)

- 眩晕《寿世保元》
- 眩晕《证治准绳·杂病》
- 眩晕《临证指南医案》
- 眩晕《证治准绳·疡医》
- 眩晕《医碥》
- 眩晕《证治准绳·女科》
- 眩晕《医碥》
- 眩晕《证治准绳·类方》
- 眩晕《张聿青医案》
- 眩晕《张氏医通》
- 眩晕《古今医鉴》
- 眩晕《医述》
- 眩晕《万病回春》
- 眩晕《医宗金鉴》
- 眩晕《顾松园医镜》
- 眩晕《女科秘旨》
- 眩晕《古今医案按》
- 眩晕《重订灵兰要览》
- 眩晕《证治汇补》
- 眩晕《正骨心法要旨》
- 眩晕《卫生易简方》
- 眩晕《全生指迷方》
- 眩晕《医学摘粹》
- 眩晕《中医词典》
- 眩晕《医学摘粹》
- 眩晕《气功外气疗法》
- 眩晕《医学心悟》
- 眩晕《中医名词词典》
- 眩晕《金匮翼》
- 眩晕《名师垂教》
- 眩晕《仁术便览》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