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为惊骇,以肝应东方风木,风主震动而连乎胆也。气厥论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阳明脉解篇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阳明胃脉也,胃者土也,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又曰∶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神散失也。此肝胆胃心四脏皆病于惊,而气为之乱也。又运气惊有三∶一肝木不及,金来乘之。五常政大论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发惊骇。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二火邪助心。六元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惊躁。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胜善惊。三寒邪伤心。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民病烦心躁悸,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胆主清净,不受浊秽,故胆汁上溢,则为口苦,胆精不足,则为目昏,眼中一点神膏,乃胆中精汁,渗润而成者也,能涵养瞳神,清莹澄澈。凡人惊者,起于猝然,心主震动,遂伤及胆,其症为目睛不转,为瞳神散大,为青膜遮掩。治宜安神定志,使气之散者得以复聚。张子和曰∶惊者平之。平,常也。使病者闻之习熟,见之惯常,自然不惊。且肝胆相为表里,其色为青,故人之受惊者,其面色必青也。临症审辨,何难施治哉!

- 惊《银海指南》
- 惊《明医指掌》
- 惊《也是山人医案》
- 惊《儒门事亲》
- 惊怖《中医词典》
- 惊《古今医案按》
- 惊产《中医词典》
- 惊《古今医案按》
- 惊产《竹林女科证治》
- 惊《医碥》
- 惊瘛《中医词典》
- 惊《医碥》
- 惊搐《景岳全书》
- 惊《临证指南医案》
- 惊搐《中医词典》
- 惊《临证指南医案》
- 惊搐《经验麻科》
- 惊《证治准绳·杂病》
- 惊搐《医学纲目》
- 惊《证治准绳·类方》
- 惊搐《医宗金鉴》
- 惊《张氏医通》
- 惊搐《冯氏锦囊秘录》
- 惊《证治准绳·幼科》
- 惊搐《冯氏锦囊秘录》
- 惊《证治准绳·幼科》
- 惊搐《续名医类案》
- 惊《医述》
- 惊搐《证治准绳·幼科》
- 惊《推求师意》
- 惊搐《张氏医通》